[4]mirrorliwei 2013-8-31 14:56
還是搞「認知科學」的,好像對問題的理解相當的「業餘」麼。
看名人的漫畫,一般人能知道畫的是誰。同樣的感受對一般人的畫像也適用。這就是要畫家來畫像、而不是要照相的理由。
「照片也是一種畫,畫也是一種照片」的話,一般人可以說,而搞「認知科學」的人也這樣說的話,就很「掉架」了。
博主回復(2013-8-31 15:00):名人也是人,人也是名人,在宇宙中哪裡還有什麼名人呢,您說是不?哈哈哈,一笑!
[3]yuelushan1 2013-8-31 10:11
有時人的眼睛並不能客觀地接受外界顏色信號,這時繪畫得到的印象就會出錯。
俄羅斯著名畫家列賓在晚年 時,他的作品在 一次展覽時因被 戳破而需補畫,他感到原先畫得太黃了,這次要把色彩畫得準確一些,結果卻把畫中人物的臉畫得藍中透紫,儘管列賓自己十分欣 賞卻令人大失所望,無奈只有另請他人將列賓補畫的顏色抹去,恢復了原來本色。據說其他國家的畫家也曾遇到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人到晚年眼睛水晶體變黃了,人眼的內分泌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黃色素。老年人看什麼都覺得偏黃,畫畫時總是把對象畫得青紫一些。
列賓的眼睛在晚年可能是老年性黃斑變性,對外界色彩的感受出現偏差。
因此攝影最終取代繪畫成為人類紀錄創作影像的重要工具,因為現代光學儀器沒有列賓的問題。
[2]yuelushan1 2013-8-31 09:41
拍攝是紀錄,得到的是原始數據(其實也是商家給你預設了閾值範圍)。繪畫是集原始數據紀錄和數據處理與一身的過程,具有創造的意義。好的攝影也是將原始數據紀錄同數據處理集合,所以有專業攝影師這個頭銜。他們也在進行創作。
楊振寧有一張在辦公室工作的照片,是時代周刊記者拍的。當時楊振寧說桌子上堆滿了手稿文獻,讓我挪一挪。記者說很好很好,就要這樣。照片拍出來以後,楊振寧說,憑這張照片就知道為什麼他可以是攝影師而我只能是物理學家。
博主回復(2013-8-31 14:37):照片也是一種畫,畫也是一種照片,兩者也許可以轉換吧,日本現有把照片轉化為漫畫的軟體技術了!
[1]mirrorliwei 2013-8-31 08:01
相機只是記錄。而繪畫則是感受。因此,鏡某總是要讓人畫像,並認為那就是別人「看」鏡某的形象。而看照片,還是自己看自己,看不出來名堂。
博主回復(2013-8-31 14:35):宗教的起源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