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頻遭「霾」伏。12月2日至4日,京津冀還首次實現區域高級別、大範圍的預警應急聯動。據《新京報》報導,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就指出,目前我國幾乎所有與大氣汙染物有關的指標的排放,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整個大氣環境所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
「大氣汙染物排放全世界第一」的論斷甫出,讓不少人為之驚愕。
首先,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少指標都處在「全世界第一」,可那些多是榮銜,而這次在世界範圍內「奪魁」的卻是大氣汙染物,這實在讓人高興不起來。
其次,儘管眼下重霾頻襲的現實道出了我國空氣汙染的嚴重,可幾乎所有大氣汙染物指標(注意是「幾乎所有」),都排世界首位,仍舊出乎人們的意料。從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官方多次釋放「空氣品質好轉」的訊息。前兩天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還表示,三年來,就全國而言,重汙染天氣發生的頻次、峰值都在明顯下降。可「世界第一」的帽子未摘,仍指向了問題之嚴重。
「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帶給民生的痛感是直接而深切的。國家行政學院學者張孝德就曾說過:「對很多城市居民來說,由於收入增加帶來的幸福感,遠不能抵消環境汙染所帶走的幸福感。」早前還有北大和耶魯研究人員給出了更具象的結論:「霧霾給人造成的快樂感下降,和每天損失2.9元帶來的快樂感下降差不多」。
都說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而在「呼吸保衛戰」已吹響集結號的當下,環境就是最大的民生。就此看,「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對應的治汙力度,顯然輕不得:畢竟,你認或不認,霧霾就在那,不挪不移,侵害著公眾的呼吸。
環保部門也確實在推進鐵腕治汙。就治霾而言,新環保法確立了總量控制、許可證等制度,新大氣汙染防治法明確大氣質量管理考核等辦法,還確立了治汙目標責任書制度和治理不力約談制;前不久,中紀委還公布了環保督察反饋,首輪督察橫掃8省區,問責3287名幹部。饒是如此,「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的結論表明,這類全局性的系統化治理,仍得繃緊弦,而不可有絲毫懈怠。
可以想見,要摘除「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這頂沉重的帽子,並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也得摘。這也需要各地方、部門加強治霾緊迫感,而不可輕易抽身。而無論是之前西安市長安區監測站被通報數據造假,還是日前央視曝光的山西晉城多家被國家環保部明令淘汰的汙染企業用「偽停產」瞞過環保督察,都說明了有些地方在治汙上的敷衍或纏磨。驅霾,必須先祛除這些治理之「霾」。
「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是對最強治汙的催促令。也只有治理強度能與其嚴重程度匹配,才能對得起隱藏其中的民生苦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