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汙染指標「奪魁」 不要也罷

2021-02-13 北極星環保網

  連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頻遭「霾」伏。12月2日至4日,京津冀還首次實現區域高級別、大範圍的預警應急聯動。據《新京報》報導,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就指出,目前我國幾乎所有與大氣汙染物有關的指標的排放,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整個大氣環境所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

  「大氣汙染物排放全世界第一」的論斷甫出,讓不少人為之驚愕。

  首先,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少指標都處在「全世界第一」,可那些多是榮銜,而這次在世界範圍內「奪魁」的卻是大氣汙染物,這實在讓人高興不起來。

  其次,儘管眼下重霾頻襲的現實道出了我國空氣汙染的嚴重,可幾乎所有大氣汙染物指標(注意是「幾乎所有」),都排世界首位,仍舊出乎人們的意料。從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官方多次釋放「空氣品質好轉」的訊息。前兩天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還表示,三年來,就全國而言,重汙染天氣發生的頻次、峰值都在明顯下降。可「世界第一」的帽子未摘,仍指向了問題之嚴重。

  「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帶給民生的痛感是直接而深切的。國家行政學院學者張孝德就曾說過:「對很多城市居民來說,由於收入增加帶來的幸福感,遠不能抵消環境汙染所帶走的幸福感。」早前還有北大和耶魯研究人員給出了更具象的結論:「霧霾給人造成的快樂感下降,和每天損失2.9元帶來的快樂感下降差不多」。

  都說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而在「呼吸保衛戰」已吹響集結號的當下,環境就是最大的民生。就此看,「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對應的治汙力度,顯然輕不得:畢竟,你認或不認,霧霾就在那,不挪不移,侵害著公眾的呼吸。

  環保部門也確實在推進鐵腕治汙。就治霾而言,新環保法確立了總量控制、許可證等制度,新大氣汙染防治法明確大氣質量管理考核等辦法,還確立了治汙目標責任書制度和治理不力約談制;前不久,中紀委還公布了環保督察反饋,首輪督察橫掃8省區,問責3287名幹部。饒是如此,「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的結論表明,這類全局性的系統化治理,仍得繃緊弦,而不可有絲毫懈怠。

  可以想見,要摘除「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這頂沉重的帽子,並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也得摘。這也需要各地方、部門加強治霾緊迫感,而不可輕易抽身。而無論是之前西安市長安區監測站被通報數據造假,還是日前央視曝光的山西晉城多家被國家環保部明令淘汰的汙染企業用「偽停產」瞞過環保督察,都說明了有些地方在治汙上的敷衍或纏磨。驅霾,必須先祛除這些治理之「霾」。

  「大氣汙染排放世界第一」,是對最強治汙的催促令。也只有治理強度能與其嚴重程度匹配,才能對得起隱藏其中的民生苦楚。

*END*


星粉互動  掃描萌萌噠二維碼,加入環保行業交流群

相關焦點

  • 大氣汙染的來源何處?
    空氣汙染,又稱為大氣汙染,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定義,空氣汙染通常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並因此危害了人類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
  • 武漢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結果發布 空氣汙染"罪魁禍首"被揪出
    什麼是構成武漢空氣汙染的「元兇」?21日,武漢市環保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武漢市大氣顆粒物來源研究成果。研究結論顯示,武漢市顆粒物的來源主要是4個方面,即工業生產、燃煤、機動車和揚塵,其中,PM2.5的最大貢獻源為工業生產,而PM10最大貢獻源為揚塵。
  • 大氣汙染成因解析之「工業企業排放汙染」
    近日,《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在市民群眾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針對大氣汙染的情況介紹,更是深入淺出。今天記者就信中提到的大氣汙染成因大家進行深度解析。隨著社會發展腳步的加快,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人們越發地開始將目光放在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區域,以前霧霾天氣、大氣汙染、藍天工程等新鮮詞語現在也聽得越來越多。大氣汙染即大氣中一些物質的含量達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
    大氣汙染可分為一次汙染、二次汙染以及複合汙染。
  • 【環保科普】大氣汙染成因分類
    一次汙染的來源可分為天然源和人為源。天然汙染源汙染物是指由自然界產生的汙染物,如火山噴發、植物釋放等排放的汙染物。人為源汙染物是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所排放的汙染物,包括燃料燃燒、工業排放、交通排放以及農業活動等。
  • 封丘出臺史上最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方案
    昨天晚上,封丘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緊急會議,縣長王獻臣在會上強調:全縣上下要以「不達目標誓不罷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勁頭,按照陳潤兒省長「四個最嚴的管控要求」和許甘霖書記「史上最嚴十條管控措施」要求,
  • 大氣汙染的成因是什麼?來源有哪些?
    大氣環境本身具有自淨能力,可以使大氣汙染物稀釋和清除。當逆溫現象發生時,空氣的垂直交換受到阻礙,汙染物只能在逆溫層以下的大氣環境中稀釋混合,逆溫層越低汙染物稀釋混合空間越小,空氣汙染越嚴重。當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如果人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如既往地排放汙染物到大氣環境中,汙染便會持續累積加重並蔓延,汙染連綿成片,汙染氣團隨風流動,形成大範圍的區域性空氣重汙染。
  • 第二十五屆大氣汙染防治技術研討會
    點擊上面藍字大氣汙染模擬訂閱     歡迎參加 分會場「大氣汙染源排放特徵和排放清單」  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大氣汙染防治技術研討會,自1995年創辦以來,已成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領域最具學術影響力的盛會
  • 厲害了,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
    昨天的天還挺藍的吧,霾歇了,環保人可沒歇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
  • 「四項指標、三個公式」搞定環保稅計算!
    環境保護稅的稅額計算初看有點專業、有點複雜,但大家只要抓住「四項指標、三個公式」,就可以快捷準確地計算出環境保護稅稅額。「四項指標」,是指汙染物排放量、汙染當量值、汙染當量數和稅額標準,這四項指標是計算環境保護稅的關鍵,下面為大家逐一介紹:第一,汙染物排放量。
  • 為什麼COD與BOD是常用的汙染指標
    在汙水處理過程中,為了使處理後的水,實現達標排放,在汙水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會用水質監測設備檢測水質,根據水質監測設備測得的數據,採用相應的處理方法,使本環節水質指標達到要求,再進入下一個處理環節。在這些水質監測指標中,大家聽到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就是COD和BOD。那麼這兩個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呢?水博網向大家介紹,為什麼水質汙染指標常用COD與BOD,以及COD與BOD的區別和聯繫。什麼是COD?COD(化學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採用一定的強氧化劑處理水樣時,所消耗的氧化劑量。
  • 科普動畫 | 大氣汙染有啥表現?
    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但大氣汙染也隨之而來。
  • 大氣汙染成因分為這幾種,你知道嗎?
    大氣汙染可分為一次汙染、二次汙染以及複合汙染。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事關民生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1月16日)有媒體報導說,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研究人員針對近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的空氣汙染過程分析認為
  • 室內外空氣品質監測指標有何差異?
    而對於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來說,不同場景下需要重點監測的空氣品質指標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室內、室外兩種環境下空氣品質指標具體有哪些不同。人的一生中,有70%的時間都是在室內度過的,室內環境汙染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有關室內空氣汙染的危害,相信大家都已經很了解了,無需再強調。
  • Nature Energy :大氣汙染使中國太陽能發電量損失13%
    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大氣汙染問題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政府已開始著手處理大氣汙染問題並取得了相應的成果。2013 年 9 月,國務院公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在未來 5 年改善全國空氣品質。到 2017 年底,中國已經實現了該《行動計劃》中幾乎所有主要目標。
  • 我區大氣汙染防治有了國家級項目支撐
    一個集監測、溯源、預警、減排、防控於一體的精細化工園區大氣汙染全過程控制與集成示範項目正在我區生態環境部門的配合下緊密展開。這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下,由浙江工業大學牽頭,聯合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13家高校、科研機構與杭州灣上虞經開區合作開展的科研項目。
  • 聊城《一問到底》電視問政,莘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被批評!
    10月30日,我市電視臺播出了《一問到底》欄目,節目中反映了我縣在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工作方面的存在的問題。晚23時,縣委副書記、縣長高志國,副縣長魏晨清、陳廣友又連夜召開了相關鎮政府、單位參加的問題整改工作會議,會上,高志國要求相關鎮街及部門要針對反映的問題連夜處置,全面整改,並對今後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
  • 治理大氣汙染 捍衛潔淨藍天----新春全民行動倡議書
    然而集中燃放煙花爆竹不僅易引發火災,造成人身傷亡事故和財產損失,還會帶來空氣汙染、噪聲汙染等環境問題,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我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不相適應。歷年空氣品質監測數據表明,春節期間大量集中燃放煙花爆竹,會導致空氣中顆粒物和有毒有害物質濃度急劇升高,造成空氣品質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特別是在大氣擴散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更會加重環境空氣汙染程度。
  • 科普視頻:大氣汙染與環境容量
    Yawei QU, Tijian WANG, Yanfeng CAI, Shekou WANG, Pulong CHEN, Shu LI, Mengmeng LI, Cheng YUAN, Jing WANG, Shaocai XU研究發現, 颱風移動路徑會加強或減輕香港及其附近區域的空氣汙染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