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灣的聯合創始人 Hans Fredrik Lennart Neij(ID 為 TiAMO)在從寮國到泰國的時候被國際刑警組織捕獲。2009 Neij 與其他幾位海盜灣聯合創始人一起被瑞典法庭定罪為「協助侵權」,在保釋後 Neij 就逃離了瑞典。
配圖來自:BBC News
地區移民署署長 Chartchai Eimsaeng 少將表示一個美國的電影協會僱傭了一名泰國律師追查 Neij,並將 Neij 的照片交給了邊境移民局。
美國的電影、音樂產業多年來一直通過司法訴訟等法律渠道大力維權,尤其對於海盜灣這種「助長了非法傳播受版權保護被容」的網站。
盛極一時的海盜2008 年 1 月,海盜灣在線人數超過 1 千萬,管理的 BT 種子文件超過 100 萬,成為世界最大的 BT 網站。最早成立於 2003 年的海盜灣從一個瑞典語的本地網站逐漸成長為全球性的獨立組織。海盜灣以反對版權著稱,在海盜灣的 logo 上,磁帶與十字骨頭來自八十年代一個古老的反版權運動——Home Taping Is Killing Music。當時的英國唱片協會(BPI)認為錄音機的流行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從收音機自己錄製音樂,從而造成音樂磁帶銷量下降,影響音樂產業。
海盜灣一直是反版權運動的領導者與實踐者,以至於最終發展出了著名的「盜版黨」,在 2006 年盜版黨成了瑞典無議會席位政黨中最大的政黨。
今天的海盜灣已經不在是單純的「免費下載站點」,而是科技、網際網路參與政治運動的標杆之一。海盜灣主頁上的 logo 經常會呼應當前的實時事件。比如伊朗 twitter 革命時他們就把自己改名為「波斯灣」,並把海盜船換成了綠色。
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時,海盜灣上出現了大量的開幕式相關視頻,但是國際奧委會向瑞典政府施壓希望刪除這些內容。於是海盜灣在 2008 年 8 月 17 日改名為「北京灣」,並且揶揄了國際奧委會一把。
IOC pressures the Swedish government to censor TPB. Been in China too long?
海盜灣也一直是「瘋狂」的代名詞,2007 年海盜灣希望購買西蘭公國,從而成立一個完全沒有版權法的理想國度。2012 年時海盜灣計劃把自己的伺服器發射到低空軌道上,以躲避政府打擊。
落後的版權與貧瘠的商業模式海盜們並不是鼓勵盜版,而是認為當前的版權政策並不符合網際網路時代的需求,大量的內容因為版權而無法發流暢得傳播,這不利於文化的創造。電影、音樂相關的大型組織打擊盜版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網際網路時代,在網絡上分享電影、音樂已經不應該被視為「違法行為」。
配圖來自:IDEA
網際網路實現了「世界是平的」這句話,通過全球的網絡我們幾乎可以任何一個在線的人溝通,無論他在非洲還是大洋洲。網際網路讓信息、內容的流通變得無比簡單快速,但是相關的智慧財產權、版權保護卻沒有因此而跟進,同時針對創造內容的群體來說,商業模式也局限在了「發售實體」上。
若干年前的賈伯斯走進全球幾大唱片公司的大門,通過 iTunes 改革了音樂領域。時間已經證明了數位音樂不會讓音樂行業下滑,反而讓更多人能方便得消費音樂,享受音樂。
網際網路帶來了傳統行業無法理解的「非常規增長」,版權、法律根本無法跟上新技術帶來的新模式。這個問題不光出現在海盜灣上,在中國網際網路市場上亦是如此。行業協會懼怕網際網路用車服務,相關機構害怕視頻網站打破壟斷。於是本意是「保護內容」的法律、版權變成了「扼殺創新」的武器。
數位化與服務在全球網際網路化進程加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商業模式開始基於數位化產品與服務。在線音樂讓 CD 成為小眾,也催生了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演出和周邊。
在未來,我們會購買廉價的數位化商品,去消費價值更高的「線下服務」。如果你還存有質疑,那麼看看中國日益增長的電影院線票房就會發現:在線視頻與網際網路從來不會偷走電影票房,反而會促使讓人們走進影院,享受更好的觀影體驗。
配圖來自:wikimedia
參考資料索引:
The Pirate Bay wiki(en)
海盜灣 wiki(中)
海盜灣大事記
極客公園
「相信創新的力量,相信產品的力量」。
極客公園通過優秀的報導、活動、社區交流,幫助中國創新者更有效率地成功。
喜歡我們的內容,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查看官方帳號」並關注我們。
2014中國網際網路創新產品評選報名進行中,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