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脊髓脊柱專業委員會成立學術報告會
2017年12月30日,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脊髓脊柱專業委員會成立學術報告會議在上海舉行。作為專業委員會成立的重要活動,本次學術報告會邀請了美國、韓國、印度、臺灣等國家及地區的神經外科專家和國內部分骨科專家,就神經脊柱領域諸多課題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上午的會議中,美國UCSF的Dean Chou教授首先報告了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凸的治療策略,他指出並非所有患者均需要進行從T10到骨盆的長階段矯正,而是因人而異,個性化治療。
Dean Chou教授報告
隨後韓國延世大學Dong-Kyu Chin教授介紹了延世大學神經脊髓脊柱手術的發展歷程以及目前的狀況,韓國的神經脊柱脊髓發展較早,但同樣經歷了與國內神經外科脊髓脊柱專業相同的發展「陣痛期」,但如今韓國的脊柱脊髓2/3的手術由神經外科醫生完成。同時對3D列印椎體置換以及機器人輔助脊柱手術開展情況進行了介紹。
Dong-Kyu Chin教授報告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陸寧教授則結合自身經驗對脊柱腫瘤術後復發及在手術策略作了詳細的講解,強調了en bloc切除原則的重要性。
陸寧教授報告
北醫三院骨科李危石教授對脊柱矢狀位平衡在腰椎退變性側彎手術中的意義進行了講解。指出國外標準並不一定適用於國人,需要綜合考慮種族、年齡、病因等多種因素。
李危石教授報告
下午學術報告會繼續進行,首先來自印度的 Balamurugan教授通過對1480例頸椎病手術後的長期隨訪,指出對於單節段頸椎病,單純融合、融合+鋼板固定以及人工椎間盤置換各有其指徵及優缺點,需根據病人情況作出治療決策。
Balamurugan教授報告
來自埃及的Essam Emara教授則介紹了經皮螺釘技術在腰骶椎退變手術中的應用。
Essam Emara教授報告
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的林乾閔教授則詳細介紹了動態穩定系統DCI在腰椎退變中的經驗,指出病例選擇非常重要,部分病例仍需要通過腰椎融合來解決問題。
林乾閔教授報告
山東省立醫院骨科蔣振松教授則詳細介紹了後路截骨治療陳舊性胸腰椎骨折後凸的術式選擇。來自骨科同道的不同見解引起了許多神經外科醫師的關注。
蔣振松教授報告
在隨後下午的第二節內容中,首先由臺中中國醫藥大學附屬安南醫院莊皓宇教授介紹了臺灣神經脊柱發展的歷程,臺灣與中國神經脊柱脊髓相似的發展過程以及如今欣欣向榮的發展格局使得與會的神經外科醫師備受鼓舞。
莊皓宇教授報告
AOSPINE東亞主席,來自香港的麥建章教授則介紹了一個基礎的課題,即頸椎病的體檢以及功能磁共振在確定頸椎病致病節段上的應用。頸椎病致病灶的定位和判斷對臨床治療非常重要,麥教授報告給臨床診治帶來新的思路和策略。
麥建章教授報告
臺南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戴世煌教授則介紹了新的EOS成像系統在脊柱手術中的應用。
戴世煌教授報告
本次學術報告會的最後一個內容,由臺灣嘉義醫院王定中教授介紹了上頸椎(C1-2)前路手術的解剖與操作技術,並帶來精彩的案例分析。
王定中教授報告
整個學術報告會內容精彩紛呈,為剛成立的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脊髓脊柱專業委員會奉獻了一場學術盛宴。也促進了參會專家學者們的相互了解,加強交流合作,為中國神經脊髓脊柱事業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