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院長羅傑給學生講課
11月5日,一來到臨高縣南寶鎮光吉村的田洋邊,就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這片綠油油的田洋裡,種著今年8月才種下的黑香米稻。
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院長羅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光吉村這個小村莊裡蘊育著大希望,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健康水稻科技扶貧基地就掛牌在這裡。今年,科技扶貧基地80畝健康水稻試種成功,收穫稻穀5萬斤,加工成3萬多斤香米,供不應求。與傳統水稻相比,健康水稻每畝約為光吉村村民增收50%的效益。
羅傑是2018年海南大學從華中農業大學引進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他的研究領域正是作物遺傳改良,專門研究具有營養保健功能的特種健康水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關注飲食健康,所以我們開展營養驅動型農業研究,研究不以產量為目的,而是讓人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高質高效水稻品種。」羅傑說。
然而,海南並沒有一個本地叫得響的稻米優質品牌。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教授羅越華介紹,長期以來,國家在提高水稻產量上做了大量工作。海南由於病蟲害多、種植難度大,水稻種植以高產穩產的品種為主,產量高,但米質不理想。
2018年9月,海南大學開始幫扶臨高光吉村。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將選育的科技健康稻品種引入光吉村,推廣示範種植,以科技扶貧。
光吉村有248戶1018人,村裡耕地面積1009畝,其中水、旱田面積471畝。光吉村一直有種植水稻的傳統,但近年來由於傳統水稻種植效益低下,許多村民外出打工,村裡約有160畝耕地撂荒。
海南大學首先幫扶15萬元用於租地等,在光吉村首期試種了80畝科技健康水稻,主打品牌光吉香米。海南大學駐光吉村第一書記曲軍遠介紹,海南大學採取3種形式來幫扶光吉村民增收,一是成立光吉種養合作社,由合作社牽頭,入社村民以地租入股分紅,村民還可以在合作社勞動領工資;二是村民直接租地給合作社,只收租金;三是村民從海大拿種子自己種,技術、管理由合作社統一指導。
「海南大學在光吉村合作社培養4位村民作為技術骨幹,其中3位是貧困戶,由海大的教授在田間地頭對他們進行培訓指導。目的是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技術隊伍』。」曲軍遠說。
羅越華幽默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過去我們把科研經費變成論文成果,現在我們將論文成果變成農民手裡實在的效益。有了光吉村的實驗田,要『頂天立地』將產業做大做強。」
「水旱輪作養土,特色稻作增富,間種套種添綠,扶貧振興出彩。」羅傑興致勃勃地描繪著臨高健康科技水稻種植模式。他相信,在臨高這片土地開展健康水稻產學研示範前景遠大,在科技鋪就的「脫貧路」上,農民的腰包也會越來越鼓。
來源:海南日報
文字丨記者張惠寧 通訊員劉彬宇
編輯丨葉媛媛
投稿郵箱 | hndxwx@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