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1月6日,一支掛滿冰碴的手套倔強地站立在冰封的松花江面上,它的主人叫史慶龍,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工務段高鐵路橋車間的一名橋隧工。
就在當天,寒潮侵襲下的哈爾濱地區最低氣溫達零下28攝氏度,天空飄起雪花,冰封的江面上冷風刺骨。史慶龍和他的工友們冒著嚴寒在冰面上進行鑽孔測量作業。他的頭上就是松花江特大橋。
這座大橋是我國最北端高寒高鐵哈齊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通過這條橋梁的列車最高行駛速度達180公裡/小時,晝夜通過列車102列,其中普速列車40列,動車組列車62列。
每年冬天,史慶龍和他的同事們都會對這座橋進行河床衝刷斷面測量,掌握橋墩基礎的穩定性、傾斜度、偏移量等。
他們手持塔尺、測量繩、水準儀、地鑽機等「武器」來到松花江高鐵橋下的冰面上。按照預定勘測路線,在班長史慶龍的帶領下,由兩名執機手抬起鑽冰機,隨著內燃破冰機的嘶鳴,冰屑翻飛,才5分鐘,1米長的破冰機螺旋刀片已經深地「吃」進冰面,江水隨之湧上來。作業人員的褲腿和鞋面濺上了水滴,在低溫下很快結成冰甲,防寒手套上更是凍滿了冰碴。
作業的間歇,史慶龍把手套摘了下來,結滿冰碴的手套竟然立在了冰面上。據他介紹,每年冬天要對橋下中心線和上下遊各25米的斷面線冰面上鑽出近400個直徑為15釐米的測量點,每個孔需要2人協作5分鐘才能鑽空冰面,之後將測量繩放到冰孔內,記錄河床深度,還要在原地進行10分鐘水準儀測量河床的高長,完成整個橋梁河床斷面測量任務需要5天時間。
之所以每年深冬的時候勘測,是因為只有冬天的時候,在江面上才可以行走,這樣測量準確,而夏天坐船是無法測量準確的。
休息片刻,他們把鑽冰時留下的殘碎冰塊清除掉,讓江水露出來。然後用拴著「千斤墜」的測量繩在職工手裡小心翼翼地沿著冰洞放下。測量人員開始找點、立水準儀、讀數,他們冒著嚴寒認真記錄數據。經過測算,第一個測量點冰面厚度為700毫米,冰面到河床底的距離是3.8米。
「咱們從冰河下釣上來的不是魚,是保障橋梁安全的精確數據」這是史慶龍和工友們常說的一句話。(工人日報記者 張世光 通訊員 王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