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事件」
兩天前在家門口的行道樹上拍到了一隻牡丹鸚鵡。有媒體記者發現了其中的新聞性,在小時新聞上作了報導。報導稱,聯繫了杭州動物園專家,確認這隻鸚鵡是牡丹鸚鵡,應該是從家裡逃出來的。
牡丹鸚鵡,熟悉者眾。這種只野生於非洲的「愛情小鳥」,世界各地都有養殖。在麗水的「戶外」發現,我還是第一次。
當時我也很是驚訝:一棵花開得差不多了的櫻花樹上懸著幾隻麻雀和白頭鵯,我也沒多大興趣。突然一隻頭頸赤黃下身綠色的小鳥飛了過來,讓我神情飛揚,什麼的傢伙!隨即用手機拍了幾張,感覺有戲,很快去拿來相機,又不見了蹤影。
好在有種特別的叫聲,讓我再次發現了它!我跟蹤著:一會飛到地上跟烏鶇麻雀玩,一會飛到樹枝上唱唱歌,還有幾次飛「回家」看看,好不活躍!
話說幾次回家看看,卻總是找不到門,都在窗外「拍玻璃喊媽媽」。可能是「媽媽」回老家過年了,窗門始終沒打開。但它沒哭,而是飛去繼續玩它的。這到底是誰家的「孩子」?我好想有人出來認領。
我不知道,在人鳥的世界裡,除了籠養還有沒有放養的。不過聽說過有「野化」的。據記載,在鸚鵡科的鳥類中,也有因逃逸形成的野種,即「野化」種。如香港就有引入的野生於印度尼西亞的小葵花鳳頭鸚鵡和野生於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彩虹鸚鵡的野化種群。
對於我發現的這隻牡丹鸚鵡,我懷疑它是「逃出來的」,好不容易逃出來了還會回去?我也懷疑是放養的,放養的怎麼找不到家?那麼是「野化」的?看它在戶外那麼野的樣子,還真說不定是,但又沒科學根據。聯想起不久前發生在甌江的「黑天鵝事件」,這也是「牡丹鸚鵡事件」吧。或許有一天,本地樹上停滿了各種鸚鵡,也就不再有什麼「事件」了。
#相關內容#
1. 牡丹鸚鵡是牡丹鸚鵡屬內所有物種的總稱,該屬的鸚鵡因其喜歡群居,伴侶形影不離,又稱為愛情鳥。野生種群分布於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群島。以下是我在南方某動物園拍到的牡丹鸚鵡養殖種。 ↓↓↓
2. 我國有1科3屬9種鸚鵡,分布在西南部及海南島。它們是:藍腰鸚鵡、青頭鸚鵡、灰頭鸚鵡、花頭鸚鵡、緋胸鸚鵡、紅領綠鸚鵡、大紫胸鸚鵡、短尾鸚鵡和亞力山大鸚鵡。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