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血君
印度又發生大事。和周邊國家相關利益也是息息相關。
「今日印度」網站報導,12月9日,印度人民院以311票贊成、80票反對通過《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印度首個基於宗教信仰賦予公民權的法規產生,莫迪讚揚是「裡程碑式的一天。」
據英國廣播公司介紹,《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修正確立了64年的《印度公民法》,放寬成為印度公民的條件,為外國的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和基督教徒開設特例。他們只需證明自己來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三個國家,因「遭受迫害」在印度停留時間超過6年,即可成為印度公民。
但前提是,他們不能是穆斯林!
這一「穆斯林除外」的法案迅速在印度各地引發大規模的抗議遊行示威。東北各邦示威者焚燒政府車輛,封鎖主要道路和鐵路線。印度政府將向該地區空運5000名軍事人員。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和宗教的原因,在印度,雖然廢除了等級制度,但等級觀念仍然深入人心。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而等級制遭到世界各國的反對,就是印度本國政府也不提倡。
然而,「穆斯林除外」的法案帶有明顯歧視,這怎麼不引起印度國內2億穆斯林的反對?BBC援引歷史學家穆庫爾·凱薩萬的評論稱,該修正案「看似針對外國難民,實則是將穆斯林公民身份非法化」。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稱,修正案是「朝錯誤方向的危險轉折」, 為印度公民身份設立了一條「法律標準」,美國將考慮對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等議案的推動者進行制裁。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10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稱其是「落後且帶有歧視性的」,以宗教名義幹涉鄰國內政,是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擴張主義機制」,違反了國際法,將對克什米爾的未來產生不利影響。
那麼,「莫迪新法」對克什米爾有什麼影響呢?
今年8月5日,印度政府宣布廢除此前憲法賦予查謨與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地位,此後,莫迪不斷釋放信號,將印控克什米爾引向獨立,半個月前,印度曾經設想在克什米爾地區,仿照以色列設立印度教徒「定居點」,引起周邊國家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強烈反對。
在印控克什米爾,7成的人是穆斯林,「莫迪新法」實際上是限制穆斯林前往印度,是為了改變印度的人口構成,也直接稀釋了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今年10月,印度政府鼓勵印度教徒前往克什米爾定居,和這次的穆斯林法案異曲同工。
如今,法案已經通過,莫迪在民族主義的道路上邁了一大步,而克什米爾也向前邁了一步。另外,該法案也將影響周邊國家的穩定,比如,「遭受迫害」佛教徒在印度超過6年,即可成為印度公民……想一想,莫迪真是居心叵測!(文中配圖均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