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每天收到你意想不到的好文
--
8月22日,科索沃國會表決通過,解散國會,為提前舉行大選鋪路。上個月,科索沃前總理拉姆斯·哈拉迪納伊(Ramush Haradinaj)因受海牙特別法庭傳訊而請辭。
科索沃國會2015年制定法律並修改憲法。(AP圖)在120席的國會中,有89位議員投票支持解散國會。國會解散後,當局啟動新選舉,將在45天內舉辦。此前,部分政黨已展開非正式競選活動。由於科索沃政局的變化,使普裡斯蒂納(Pristina,科索沃共和國的首都)與前戰爭敵國塞爾維亞之間的談判延後。
即將卸任的看守總理哈拉迪納伊讚揚國會的這一決議,稱這是高度成熟與民主的象徵。他也強調,與塞爾維亞展開對話是最重要課題之一。
科索沃總理請辭下臺科索沃總理哈拉迪納伊受到位於荷蘭的海牙特別法庭傳訊後,於7月20日,請辭下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科索沃和塞爾維亞之間發生了戰爭,特別法庭正在對此進行戰爭犯罪調查。在1998-1999年間,哈拉迪納伊任阿爾巴尼亞裔反抗軍指揮官。2008年4月3日和2012年11月29日,他兩次被特別法庭判無罪釋放。
科索沃和塞爾維亞間的關係陷入僵局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的爭端可追溯到1998—1999年,前塞爾維亞總統米洛塞維奇下令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裔的獨立運動進行血腥鎮壓。塞爾維亞政府(當時為南聯盟和塞蒙政府)對居住在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加以屠殺和迫害,消滅屬於阿爾巴尼亞人的古蹟,詆毀阿爾巴尼亞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戰爭共造成13000人死亡,其中11000名阿族人,2000名塞族人以及數百名吉普賽人,導致十萬阿裔流離失所,引發國際關注。
199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人道為理由發動武力幹涉。在對塞爾維亞進行了近80天的轟炸攻擊行動後,米洛塞維奇最終被迫籤訂和約。科索沃在名義上是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臨時管治。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脫離塞爾維亞。至今,獲得了101個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塞爾維亞政府宣布,絕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準備採取多項制裁措施,但保證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塞爾維亞的盟國中,中國和俄羅斯拒絕承認科索沃獨立,並將其排除在聯合國外。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
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關係正常化,是歐盟規定的兩國加入歐盟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