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變局的背後,是大國的激烈角逐。
巴希爾,號稱非洲的「不死鳥」,在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劇變中順利渡過難關。之後,巴希爾和俄羅斯搭上線,大力發展雙邊貿易;又將土耳其勢力引入非洲,將蘇丹薩瓦金島租借給土耳其。巴希爾從此成為俄羅斯和土耳其當局的「座上客」。
巴希爾在上世紀90年代收留本·拉丹,被美國列入「支恐」名單,又因為鎮壓南方要求獨立的基督徒,而被美國制裁。巴希爾是一個精於政局計算的人,他果斷驅逐本·拉丹,免於被美國軍事打擊;2005年他籤署《奈洛比協議》,給予南方自治權,進而在6年後允許南方公投獨立,不僅甩掉了「大包袱」,還拿掉了美國制裁的口實。
巴希爾深知要解除美國制裁,得有一個「話事人」,他選中了沙特。巴希爾不惜以7000多名蘇丹將士在葉門流的鮮血,換來了沙特向美國交涉,解除了美國對蘇丹的部分制裁,但他並不能獲得美國的完全信任,還受到軍售制裁。
國內示威發生後,蘇丹政府得到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支持,但是美國和歐盟對巴希爾的前途並不看好。
美國軍方在不久前和蘇丹武裝部隊接觸,儘管談的是軍事合作,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美國在蘇丹軍方中尋找取代巴希爾的代理人了。考慮到美國國務院官員不久前剛到蘇丹,和蘇丹議會協商宗教自由問題,美國政府和軍方介入了整個變局是毫無疑問的。美歐不久前宣布巴希爾「應當辭職」結束亂局,便是西方希望「後巴希爾時代」到來。
美歐對蘇丹變局的介入,反映了西方試圖在長期缺席蘇丹這個東非大舞臺後,重返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強烈願望。巴希爾下臺之後,美國當局將會以此為突破口,在蘇丹布局其政治、經濟利益。
這次蘇丹軍方走到政治前臺,其政治立場和外交態度尚不明朗,也是美國極力爭取的對象。若美國承諾將蘇丹從「支恐」名單上除名,則蘇丹軍方極有可能以經濟利益為交換,允許美國公司重返蘇丹。
巴希爾時代,由於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以及俄羅斯長期對蘇丹的漠不關心,在蘇丹擁有最大經濟利益的是中國。巴希爾對中國的態度相當友好,不僅允許中國企業進駐蘇丹,還鼓勵中國在喀土穆大學設立孔子學院。儘管很多蘇丹人認為巴希爾和其親信腐敗,治國無方,但是巴希爾對中蘇關係的發展確實有其貢獻。巴希爾不止一次表示,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有興趣。
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在蘇丹擁有大量投資。中國的個體經營者在喀土穆、加達裡夫有多處農場。中國援建的港口和公路在蘇丹到處都是,更不用說中國援助建造的麥羅維大壩了。蘇丹基建、石油、農業,都離不開中國援助的身影。
由於蘇丹和西方關係長期不佳,蘇丹大學生也缺乏去西方深造的機會。蘇丹青年便把目光轉向中國。蘇丹有大批學者、官員和留學生在華深造。蘇丹的大學生學習最多的外語是漢語。2017年,蘇丹選手趙之行便獲得了「漢語橋」非洲和全球兩個總冠軍,一時傳為佳話。
變局極有可能對中國在蘇丹的利益產生影響。巴希爾、哈倫、奧斯曼這些政治人物已經成為歷史,中國智庫應儘快拿出方案,確保中國在蘇丹的企業、僑民利益在「後巴希爾時代」得到延續;中國外交官應儘快和蘇丹軍方接觸,確保在巴希爾時代總體良好的雙邊關係得以持續、健康發展,不「因人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