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這段音頻刷屏,
據說超過35歲的人聽不到這個聲音!
日前,一篇名為《據說超過35歲的人,就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了》的文章紅遍朋友圈,大家紛紛轉發,測試自己能否聽到。「神奇」的是,60後,70後,甚至部分80後湊近耳朵也聽不到;而「殘酷」的是,對於90後和00後而言,這卻是無比清晰的一段噪音!
真有這麼神奇的聲音?且來聽聽看……
專家解釋,這段音頻其實是刺耳的高頻電流聲,對耳朵大有傷害。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聽力首先減弱的正是高頻聽力。通常來說,45周歲以後,人的聽力開始出現減退,老年性聽力改變最早出現的是高頻聽力下降。但這種聽力的退化,需要通過聽力檢測才能發現,並不是靠一個音頻就能分辨的!
為何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聽不到那高頻的聲音?
高頻低頻,是指聲音的高低,我們用聲波的物理特性「頻率」,即每秒振動次數來決定,其單位是赫茲。人耳正常的聽力頻率在20-20000赫茲內,分為低頻、中頻和高頻三檔。
好幾年前,英國的商家請有關方面發明了一種「青少年超音驅逐器」,這種裝置能發出頻率高達14400赫茲的電流聲,這聲音成年人聽不到,但年輕人卻能聽到,因其聲音非常的刺耳,所以他們再也不到商店門口喧譁嬉鬧了。這個「超音驅逐器」的原理,是不同年齡的人,其聽覺範圍不盡相同。如:小孩子能聽到30000~40000赫茲的聲波,而50歲以上的人卻只能聽到13000赫茲的聲波。
這次朋友圈裡傳的那個音頻的聲音,也是哧哧的刺耳的高頻電流聲,所以三十多歲以上的人群大都聽不到了。
為什麼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首先減弱的是高頻的聽力?
先來看看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耳廓集音後,把聲波傳入外耳道併到達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
中耳:當鼓膜振動時,中耳腔內3塊相互連接的「聽小骨」也跟著振動起來,並將聲音放大,引起內耳的門戶——卵圓窗膜的振動。
內耳:內耳中有一個蝸牛狀的結構,叫耳蝸。一個彈性的隔膜橫貫耳蝸,將其分割成上下兩部分。這個隔膜被稱為基底膜。
基底膜上排列著「聽覺毛細胞(頂部有一簇明顯的細細纖毛)」。毛細胞有外毛細胞和內毛細胞之分。卵圓窗膜振動後,充滿耳蝸內部的淋巴液開始振動,隨之基底膜開始振動,其上的「外毛細胞」的纖毛隨之「起舞」——外界聲音輕緩,它們則輕輕顫動;聲音震耳,它們則向一邊歪倒,或者在聲浪中彎腰萎縮,像一株遭遇颶風的小樹……導致其「起舞」的聲波(機械能)轉換為生物電信號後,傳遞給內毛細胞,內毛細胞的軸突匯聚成蝸神經纖維,將電信號傳至位於大腦顳葉的聽覺中樞,這樣我們就聽到了外界的各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