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年回家圖啥,無非是父母子女親朋好友的聚會,親屬間的往來,朋友的聚會,以及傳統的大拜年,今日我們談論的鄉村趣事是:鄉村興起走親「掙錢」風,200元的禮品賺回400元,老農:不如不來!變味了,本來是親情的加深變成了賺錢的機會!
很多人感覺到,這幾年過年年味淡了,許多鄉民感覺像是「假春節」,沒有了往日熱烈的現象,也沒了往日的情誼,比方說,這臘月裡準備年貨更簡略了,春節也就如過周末,無非是除夕和大年初一熱烈,等過了初一上午,鞭炮也「啞巴」了,人也散了,該回城的也都走了,年也就算過完了!
不過,雖然年味一點點的變淡,可是對於農人來說,一些傳統的風俗仍是需求堅守的,而走親屬朋友任然少不了,不過這幾年,鄉村興起了走親「掙錢」風,一些專家納悶,走親屬是送禮的怎麼能掙錢呢,老農道出了實情,句句說在心坎上,這樣的走親還不如不來呢!
走親屬拜年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是延續親屬朋友親情的一項活動,在鄉村走親屬的風俗一般從年前繼續到正月十五,其間不少地方走親屬也有先後之分。比方說一些鄉村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也有「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
在鄉村走親屬的次序,古來有之,比如:外甥走舅,閨女回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一般來說,走親屬是有來有往的,也就是俗話說的「交遊」,也有親疏之分,比方說,姑爺是「貴客」禮儀更重,禮品也比較繁多,而對於其他一般的親屬,大多掛的住面子就可以,畢竟春季走親是為了交流親情,禮太重,也會給雙方經濟帶來壓力!
不過,在這幾年,許多鄉民慨嘆,這春節走親興起了「掙錢風」,這又是為何呢?村裡劉大爺憤憤的說「今年春節,他大姨帶了一箱酒和一箱雞蛋來走親,也就值200塊錢,家裡給做了一桌豐富的飯菜,而他大姨帶來了2個孫兒。
由於孩子小春節有好面子,在鄉村有給紅包的風俗,我就每人掏了200元,兩個小孩給了400元,這一天花費了5、6百塊錢!」
其實,給小孩們壓歲錢也無可厚非,可是他大姨每家親屬都帶著,並且在飯局中,也常敲打的說,「這倆孫兒,今日跟著我走親屬掙了千八百塊錢了!」王大爺一聽,本沒打算給,也只能不甘的每人掏了200元,王大爺苦笑的說,這樣的親屬還不如不來呢!
的確,在鄉村也有「偽走親」的說法,不管是年前仍是年後,總會帶著孩子,並且還時不時的說著紅包的事,這讓許多鄉民很惡感,畢竟誰家賺的錢都不簡單,用孩子來刻意的要紅包,這樣的親屬還有必要來往嗎?
在農村,「偽走親」苦了很多農民,這紅包是給還是不給呢,很是為難!如果你遇到,回如何回應呢農村興起走親「賺錢」風,200元的禮品賺回400元,老農:不如不來!你怎麼看,你有遇到嗎?但是小編認為,大多數人還是親情交流為主的,許多的也不收紅包!我小時候去給長輩拜年,父母交代不讓收紅包,其實給紅包是禮尚往來,不能作為賺錢的方式,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也許被為親戚看到,這樣的陋習就會減退!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