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早的時候,新圩鎮村尾村曾有座姑娘宮,奉祀一位姑娘神。有個道士來到這裡,認為這是「美人照鏡」的風水寶地,就四處化緣,在姑娘宮前建了座水壩當鏡子,好讓姑娘神梳洗打扮。人們把這壩叫作「道士壩」。
後來,有位當過道臺的施將軍在此駐紮練兵,把水壩據為己有,「道士壩」因而變成「道臺壩」。
施將軍離任時,帶不走水壩,要當地百姓拿錢買下這座水壩。這年遇著大旱,土地龜裂,那救命的水卻閒鎖在壩裡,人們拿不出錢來,只能眼巴巴地望著那水壩裡的水長嘆。這時,天賜白銀的黃貢義帶著一肚兜子白銀為眾人買下這座水壩,於是「道臺壩」易名「肚財壩」肚財:肚臍,閩南語。此壩形狀似肚臍,中間有一深孔。
據說,這水壩的水能灌溉二百五十餘畝地,可水壩的水得經過施坂(詩坂)的地界。貢義和施坂的老大及田主商量水路,施坂人願讓出水路,但要貢義在一夜裡成渠。貢義召集村裡人事先劃定水溝路線,組織好人力,定好日期。到了黃昏,挖溝渠的人沿劃定的水路排列,同時開挖,貢義則抬著燒酒到施坂設宴請老大和田主,還送了禮。席間,貢義提出今日要挖水渠,施坂人堅持要貢義「一夜成渠」。宴席散後,貢義請施坂的人看渠路。到了田裡,只見水渠已成,卻不見一個民工。施坂的人沒啥說的,只得稱讚貢義能變神通。這水壩的水救活了幾百畝莊稼,也救了村民,眾人都感謝貢義好心腸。
貢義八十歲了。有一天,風雨交加,貢義病在床上,朦朧中聽到有人叫:「貢義伯,壩要崩了。」貢義顧不得重病纏身,下床拿了支長煙筒當拐杖,一步一顫地來到水壩前。眾人看見貢義來了,都焦急地喊道:「如何是好,壩要崩了。」貢義說:「不怕,貢義在,壩在!」說著在堤壩上走了一趟。眾人拼命喊叫:「貢義伯,壩都搖了,不能去呀!」貢義面無懼色,邊走邊說:「貢義在壩在,貢義在壩在。」當下組織眾人加固堤壩。
不久,貢義去世了,壩也崩了,壩裡的水一瀉千裡。過了幾天,人們發現在離水壩二裡地的甘蔗園上空,一群烏鴉盤旋著,時而衝下,時而飛起。人們以為蔗園裡躲著老虎,都不敢近前。又過幾天、烏鴉不見了。到砍蔗的時候,人們帶著打虎的工具,在蔗園附近鳴鑼打鼓,吶喊一通,不見老虎的蹤影才開始砍蔗。進了蔗園發現有一條鰱魚骨骸,長度橫跨三畦蔗壟。原來,「肚財壩」崩時,壩裡的大魚逐流而出,擱在蔗園裡出不去了,於是烏鴉來啄魚肉吃。肉吃完了,只剩下一具大魚骨頭。有個農民還取了節魚脊骨回家當舂臼。
如今,姑娘宮和「肚財壩」的遺址還在,黃貢義和「肚財壩」的故事也還在新圩人的口中流傳著。
翔安文化館原創出品,歡迎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微信號(xawenhuaguan)
【廈門市翔安區文化館】
了解更多翔安民俗鄉情、
文物欣賞、文藝活動
文化資訊
長按二維碼馬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