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無糖」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到底營養成分表中的糖是什麼?
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28050-2011)》及其問答、《營養學術名詞(WS/T 476-2015)》的規定,碳水化合物是指糖、寡糖和多糖的總稱,又分為「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
糖,則指的是單糖和雙糖,如葡萄糖,以及常見的蔗糖、乳糖、麥芽糖等,可以被人體吸收轉化為能量利用。他們的消化吸收速度與我們常說的「升糖指數」密切相關。因此,通常來說,消化吸收越快,升糖指數就越高,對健康就越容易不友好。
同樣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的規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於0.5g/100g(固體)或100mL(液體),即可標註為「無糖食品」。含量少於該值表示基本不具備實際營養意義。
此外,在界定是否是「無糖」食品時,還要注意是否存在另外兩種情況:1. 「不添加糖」並非無糖。糊精或糖漿之類的濃縮糖溶液有可能被添加在食品中;2. 「天然無添加」也並非無糖,產品「原料」可能富含糖分,如蜂蜜、果汁等高糖食材。
因此,準確判斷是否是「無糖」食品,要看配料表是否有常見糖類(白砂糖、蔗糖、乳糖、果糖等),或糊精、糖漿這類濃縮糖溶液。也可以看營養成分表上的糖含量,但也要注意,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等於糖含量,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