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兩位日後風靡全中國的成功學大師相遇了。
正如當年上海灘的杜月笙與黃金榮一樣,劉德友與陳安之起初也是師徒關係。
雖然,後來陳安之成為了他不願提及的「臺灣小鬼」。
不過這時的劉德友,還是給陳安之打工的角色,他的工作是推銷陳安之的成功學課程。
像絕大多數進入這個行業的人一樣,幹這行的第一件事兒是先給自己取個「藝名」,不知這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營銷方便考慮,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總之,劉德友給自己取了一個日後「如雷貫耳」的名字——「劉一秒」。
雖然這是那些莆田系男科特別忌諱的幾個字,但這個名字卻可以讓人一秒鐘就記住,適合成功學的調調。
像很多渴望改變命運的窮人家孩子一樣,劉一秒身上帶有一種渴望成功的狠勁兒。
這種狠,不僅體現在他對客戶步步緊逼的營銷攻勢上,更是體現在他對自己苦行僧般地嚴格要求上。
為了把陳安之的課程推銷給深圳夢工場的老闆王陽,他每天給王陽打一個電話。
而就在課程開始的前一天,劉一秒從晚上六點鐘開始,每隔一個小時給王陽打一次電話,直到凌晨。
我們可以想像到那種畫面:
王陽正在吃著飯,滴滴滴,電話來了.;他正在刷著牙,滴滴滴,電話來了.;而到了半夜,王陽已在睡夢中,這時,劉一秒那殷勤而討好的聲音又在耳畔響起了.。
我估計啊!最後王陽這哥們都弄不清自己是醒著還是在做夢了!劉一秒算是徹底成為他的噩夢了!看來如果不答應他,這噩夢算是沒個盡頭了。
最終,架不住劉一秒「要成功,先發瘋;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攻勢,王陽最後還是乖乖投降,掏錢去聽了那堂課。
陳安之的課讓王陽大開眼界。
再聯想到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中國大陸,還有成千上萬個像他那樣,口袋富有,頭腦貧瘠的土豪暴發戶。
於是,他看到了「成功學」這個新鮮事物廣闊的市場前景。
於是,他果斷決定代理銷售陳安之的課程。
就這樣,草臺班子的陳安之有了正式的包裝機構,而劉一秒等一幹手下,自然也成了夢工場公司的一員。
王陽後來回憶說:「劉一秒當年在他公司打工時,每天給客戶打一百個電話,不打完不回家」。
就這樣,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刻苦努力,不到兩年時間,劉一秒就已經賺到了100萬。
俗話說得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嘗到了成功學甜頭的劉一秒,此時不想再賣課了,他想自己講課。
2002年,劉一秒和瘋狂英語的李陽一起去美國聽潛能激勵大師的課。
哈哈!想不到吧!這倆大佬居然還曾是同門師兄弟,不知道他們在美國有沒有交流過「瘋狂家暴」的心得。
從美國回來後,劉一秒向公司夢工場提出了自己想講課的想法,但夢工場拒絕了他。於是,他選擇了離開,去二三線城市講課。
正如那句廣告語說的那樣:如果你知道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決心走陳安之之路的劉一秒,此後的人生,開啟了開掛模式。
憑藉著拿10萬元向實力派戰略策劃專家王志綱取來的「真經」,再加上自己接地氣兒的解讀,劉一秒開始講起了獨具自己特色的:土味兒「商學院」課程。
基於時代背景的原因,專業抽象的MBA課程對那些老闆們來說並不受用,而劉一秒接地氣兒的風格卻大受他們歡迎。
由此,劉一秒和他的思八達公司的發展勢如破竹,不可阻擋。風頭一度蓋過了他曾經的老師——陳安之。
而且,彼時的陳安之,已成為了劉一秒口中的「臺灣小鬼」。
他甚至在公開演講時說:「小鬼就是不會像人一樣好好說話」。
後來,劉一秒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他遠赴馬來西亞,學習並模仿了流行於東南亞的禪修課程。
他把禪修課程和成功學、管理學改編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快餐式的宗教課程。
課程的特點就是更加重視所謂的心靈和智慧修煉。
總之,劉一秒玩兒的東西越來越玄乎,個人形象也越來越神秘了,整個人仙裡仙氣兒的,大有要成仙兒飛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