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跟我學漢語的日本學生寫參加辯論會的文章,常常感到驚訝。平時性格奔放外向也好,木訥寡言也罷,往往下筆揮灑自如,洋洋萬言。包括學漢語不大開竅的學生在內,日語寫作功夫都十分了得,不可小覷。
在日本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裡,日本文部科學省提出的總目標是:「培養對國語的正確理解能力和適當的表現能力、思考力、想像力以及語言感覺,同時培養學生對國語的深切關心和尊重態度。」學校則通過低落腳點的、通俗易懂的靈活教學方式,在啟發孩子們的思考力、想像力的同時,使他們逐漸接近這個高立足點的目標。
來看看日本小學三年級的寫作課。老師拋出問題:「今天的課,每人寫一首關於家人的詩,你們打算寫誰呢?老師想寫媽媽。」學生們作思考狀。老師接著引導:「你們可以列出三條對這個人的不滿,希望他改掉的毛病。比如我媽媽:1.愛生氣;2.化妝時間太長;3.打電話的時候嗲聲嗲氣,和平時聲音不一樣(以上三條為板書)。」學生們爆笑。老師繼續「穿針引線」:「下面用『可是』這個詞,寫出三條這個人的長處。我媽媽:1.做飯很香;2.喜歡乾淨;3.我生病的時候,對我非常非常溫柔(板書)。」學生們於是邊思考邊寫。老師讓寫好的同學念一下,沒寫出來的同學可作參考。大家都投入地朗讀和傾聽。老師:「最後用一句話對你寫的人表達感激之情。我寫的是:能當媽媽的孩子,真好!」滿屋充溢著感動的氛圍。老師又讓寫完的同學互相交換一下,用A、B、C給對方打分。
如是,一首清新自然的小詩在老師巧妙的引導下完成了,雖然短小,但裡面有轉折,有親情,有日常生活的氣息,還有每個孩子的獨特感受。相信每個在場的孩子日後寫作時,都不會有思維的定向性,即一味堆砌溢美之詞,在下筆前,他們會想起老師那個「化妝時間太長」的媽媽來。
其實,日本小學語文課既看重知識技能的培養,也關注語文本身所特有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光村圖書》編選教材的編輯方針是:適應孩子在21世紀生存的需要,尊重發揮每個孩子的個性,徹底體現保障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求,讓學生有興趣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日本小學高年級的一堂漢字觀摩課似乎可以體現以上原則。老師讓學生在紙上寫下「木」字,給這個字添一筆,把它變成別的漢字。寫好的孩子爭先恐後舉手,變成「本」「禾」。老師又寫下「大」「代」「侍」「萬」「內」「舌」等字,讓想好的同學上來寫答案,結果變成「太」「伐」「待」「方」「丙」「亂」等。教室氣氛活躍,大家情緒高昂。接著,老師問,減去一筆變成別的漢字的例子有什麼呢?寫出來的答案有「田」「日」「體」等等。在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後,老師開始講解「土」這個字的象形意義。下面的一橫表示什麼?(答案是大地)有的孩子說腳踩的地方,也有的孩子說地面。上面的十字表示什麼?(答案是種子從大地中破土發芽)如果新芽長大了,長出新葉子,那是什麼漢字呢?學生們猜是「王」「主」,老師這才給出答案,原來是「生」。最後,讓學生寫出對這堂課的感想。60分鐘裡,沒有死記硬背和冗長的說明,卻讓孩子們接觸並記住了一定數量的漢字,在做遊戲的感覺中學習,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對八九歲的孩子來說,與拖沓沉悶的講解相比,好玩兒才是硬道理吧?
尊重個性和引導學生興趣,可謂日本小學語文課堂風景的一大看點。
(原載《北京青年報》、《教師博覽》文摘版2015年3月)
當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當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當一顆種子隨風撒落,當一場春雨潤物催耕,我們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雲,我是哪一棵樹,他(她)是怎樣的種子在哪裡生根。謝謝你的關注,期待你的點評與建議,更盼望,我們成為教育的世界裡,遙遠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獲取更多好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蒲公英教育智庫官方網站。
關注新校長傳媒: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