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jr.org
作者:Tony Biasotti
編譯:花花醬(實習生)
編輯:羅布君
Via:新京報傳媒研究(xjbcmyj)
據新華網報導,當地時間2018年8月26日,美國佛羅裡達州傑克遜維爾市發生了一起槍擊事件,導致包括槍手在內的3人死亡,另有11人受傷。警方指出,槍手是來自巴爾的摩市(Baltimore)的24歲男子卡茲(David Katz)。目擊者對當地媒體表示,槍手是一名心懷不滿的電競玩家,因為輸掉26日的電競比賽而惱羞成怒。
警方正在對槍手的作案動機進行調查 Joe Raedle/視覺中國
槍擊案的第二天,《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了關於這名兇手的信息。報導包括刊登了兇手的一張照片及其在麥登橄欖球(Madden NFL)比賽和接受採訪的視頻片段,講述了他在2017年錦標賽上獲得的勝利,以及在電子競技領域取得的成就。
在第10段,文章第一次提到了傑克遜維爾的槍擊事件,兇手槍殺了兩個人後自殺了。
《華盛頓郵報》報導
「這篇文章讀起來像是一篇名人專訪。」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新聞學教授妮可·達曼(Nicole Dahmen)說,「為什麼要用整整八個段落來告訴讀者他是一個怎樣的名人?」
面對質疑,《華盛頓郵報》聲明稱:報導中關於兇手在電競領域的成就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內容,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在事件中受到衝擊的電競領域以及兇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就。這些都是很難做出抉擇的,我們必須在每一則新聞中都謹慎考慮什麼是有新聞價值的內容。
儘管如此,許多學者和專家卻並不買帳。在他們看來,這種過度詳細的個人介紹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鼓動」了其他槍手,引發了他們的模仿行為。
在關於大規模槍擊事件的研究中,學者們通常會引用到「感染效應」的理論,這篇報導就是研究案例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樣的報導對於公眾來說可能是十分危險的,公布槍擊嫌疑人或行兇者的檔案信息是一種危險的做法。
感染理論(contagion theory)源於倫波試圖分析和解釋人群行為的觀察。其基本假設是暗示性,激情和情緒傳播程度的增加導致大眾中的成員以相同方式行動。個體行為會通過「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激勵他人按同一方式行為,並逐漸擴散開來,形成一種激勵形式。
「感染理論」認為,大規模槍擊事件會滋生更多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大規模槍擊事件越多,這些事件受到的關注越多,一些問題人群就越發會認為隨意射殺群眾是問題人群的正常行為。但其中確切的機制還不清楚。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任何關於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報導都會造成一定的感染效應,而在報導中加入兇手的個人資料則會刺激到那些尋求關注、渴望出名的槍手,這可能會帶來一些額外的風險。這些研究人員以及一些例如「No Notoriety」等組織中的成員表示,他們希望新聞媒體能夠避免在報導中出現兇手的姓名和照片等信息。
No Notoriety網站
No Notoriety組織由2012年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一家電影院槍擊案事件受害者的父母成立。No Notoriety希望每篇新聞報導中槍手名字出現不超過一次,且不出現在頭條新聞中,同時,新聞報導中避免提及或播放殺手的個人聲明、視頻或宣言等。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涉及槍枝的大規模槍擊案之後的13天裡,再次發生此類襲擊的可能性會有所增加,每次大規模槍擊事件都會引發至少0.3起新的槍擊事件。研究還表明,儘管影響力小於社交媒體,但媒體報導確實是傳染效應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
但這項研究並沒有探討類似《華盛頓郵報》的這篇報導中兇手的個人簡介是否比純新聞報導更有助於社會傳播。
研究中統計的槍擊事件
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研究大規模槍擊事件的犯罪學家亞當•蘭克福德(Adam Lankford)曾提到這篇報導存在問題。他表示,事件發生時,媒體對傑克遜維爾槍擊案的實時報導大多有所不足,內容相對有限,但在《華盛頓郵報》的報導中,兇手的個人簡介及其在首頁上的位置,以及那些槍手的照片,這些因素的確構成了「危險的關注度」。
「這向其他人傳遞了一個信息,他們可以通過實行大規模槍擊而一舉成名。」蘭克福德說。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日夜,美國西部城市拉斯維加斯發生槍擊事件,人們逃離現場。當晚,一名槍手從曼德勒灣酒店32層套房窗戶向音樂會會場開槍,導致58人死亡,數百人受傷。David Becker/視覺中國
根據多名大規模槍擊案的兇手在襲擊前留下的信息顯示,他們渴望成名,希望得到廣泛的新聞報導。根據蘭克福德的說法,這種感染效應在這些危險的槍手中是最強的。「在這些追求名聲的槍手和被殺害的受害者人數之間是存在統計關係的。」
2017年,蘭克福德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刑法教授埃裡克·馬迪斯(Eric Madfis)在《美國行為科學家》(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詳盡報導,但別提及兇手的名字與照片》(Don’t Name Them, Don’t Show Them, But Report Everything Else.)。這篇文章的觀點類似於「No Notoriety」組織為,他們為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報導提供了一個框架。與目前的做法相比,框架最大的變化是,除非警方正在搜捕一名在逃嫌疑人,否則報導不會出現槍手的姓名和照片。
當地時間2012年7月26日,美國奧羅拉,丹佛槍擊案遇難者葬禮舉行,民眾持續哀悼亡者。20日零時30分左右,24歲的霍爾姆斯向16世紀劇院內正在觀看電影新片《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觀眾掃射,並投擲了一枚催淚彈,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傷。Kevork Djansezian/GettyNorthAm
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保證改善感染效應,人們依然可以在Twitter、Reddit、維基百科和其他網站中找到槍手的詳細信息,TMZ等小報也可能公布兇手的姓名、面孔和個人聲明等信息。儘管如此,蘭克福德、馬迪斯和其他研究人員認為,主流新聞媒體的最佳做法就是將兇手的名字和面孔從全國性的議題中剔除,以限制感染效應的擴大。
蘭克福德和馬迪斯都表示,雖然他們不希望看到兇手的名字被提及,但他們知道某些時候兇手的身份很重要。在突發新聞報導中,正確了解嫌疑人可以避免公眾將罪行歸咎於他人。一名接受制裁的兇手姓名可以在報導審判時以負責任的方式被提及。在其他新聞中,記者可以在正文中隱去兇手的名字,設置一個連結,附上兇手的名字和其他事件細節。
「我不反對將兇手的生活進行詳細、深入的報導。」馬迪斯說,「但這必須是對他們生活的一種批判性調查,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物背景。」
當地時間2015年6月20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民眾持續悼念教堂槍擊案遇難者。查爾斯頓17日晚發生槍擊案,一名白人男子衝進非裔人士聚集的教堂開槍射擊,造成9人死亡。/視覺中國
該領域其他的研究人員則立場更為堅定。西新墨西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妮弗·約翰斯頓(Jennifer Johnston)認為,在大規模槍擊案中,媒體沒有必要使用兇手的名字或照片。約翰斯頓在其最近發表的一篇關於大規模槍擊案兇手的文章中指出:「槍手們可以通過媒體的大肆報導,獲得與以往因槍擊案而出名的兇手獲得同等的身份與知名度,這一誘因對暴力的推動力甚至高過了心理健康狀況、槍枝的獲取等因素。」
考慮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中感染效應的規模,約翰斯頓認為,停止全國性媒體對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報導可以將槍擊事件減少三分之一,每年能挽救數百人的生命。同時,媒體應對兇手的姓名、外貌和生活經歷完全保密,也避免將每一次的槍擊事件都作為全國性的報導。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8日,美國得州聖塔菲,民眾紀念在校園槍擊案中的受害者。STRINGER/視覺中國
「我們有數百個關於這些年輕人的故事。」約翰斯頓說,「沒有什麼新鮮的報導,也沒有新的驚天秘密。這只是他們為了逃避痛苦,為了報復那些冤枉他們的人做出的一種模仿性行為。我知道記者們想要去報導兇手的一切內容,包括時間、地點和動機等等,但我只是覺得除了在法庭上,槍擊案的兇手是誰並不是最重要的。」
對於許多記者來說,他們往往認為,個體故事很重要,每一個不尋常的故事可能對整個社會都具有啟示作用。
「作為記者,我們的工作是收集信息並發布信息。」《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主編斯科特•克拉夫特(Scott Kraft)表示,「了解這些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兇手是誰,他的動機是什麼,這些對於公眾來說很重要。」
克拉夫特說,關於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報導還可以揭露一些問題,對相關人員追責。如果一名兇手有過一些威脅行為和不穩定行為史,但警察或學校官員忽視了這一點,那該怎麼處理?又或者如果一個槍手買了一把不允許購買的槍枝該如何追責?在公眾不知道兇手是誰的情況下,這些細節可能永遠不會被曝光。
當地時間2015年10月2日,美國俄勒岡州羅斯堡,綜合新華社電,美國俄勒岡州羅斯堡鎮安普誇社區學院10月1日發生槍擊事件,致使包括槍手在內的13人死亡、至少20人受傷。Reuters/視覺中國
南佛羅裡達的《太陽哨兵報》(Sun Sentinel)主編朱莉·安德森(Julie Anderson)說,帕克蘭的馬喬裡·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17名學生被殺的事件一直是一個「世紀故事」。這是不僅是一個關於犯罪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槍枝管制和學生運動的政治故事,一個法庭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制度缺陷的故事,讓存在心理問題的兇手從學校和健康系統的漏洞中溜走。
當地時間2018年2月14日,19歲的兇手使用AR-15半自動步槍殺害馬喬裡·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的學生和教師共17人。2月23日,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在槍擊案後首次重返校園。SF Sun Sentinel / Polaris/視覺中國
據悉,AR-15是美國校園槍擊案中第二大槍擊案致命武器。事件再次將有關槍擊事件頻發和槍枝控制的辯論推到了風口浪尖。
「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深入了解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導致了事件的發生,以及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某些方法來減少再次發生慘劇的可能性。」安德森說,「我們試圖揭露系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以人們必須深入了解這些兇手的細節,這能揭露許多官僚機構的失誤,以及他們的無能。」
在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慘案發生之前,安德森從未聽說過感染效應,也從未考慮過公開校園槍手的姓名和照片是否有道德問題。槍擊案發生後的最初幾周,她聽到學生們說,希望媒體不要報導兇手的名字和照片。
直到槍擊案發生了六周之後,安德森才意識到這一點。當時《太陽哨兵報》報導,已經認罪的兇手在監獄裡收到了成堆的信件,包括十幾歲女孩寫給他的情書。
兇手在監獄中收到的信件
「監獄裡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是一袋又一袋的『粉絲』來信。」安德森說,「我想,這真的很奇怪,也許這確實與媒體的報導有關。」
安德森說,從那以後,《太陽哨兵報》對待關於何時以及如何報導兇手的名字和形象的報導更加謹慎了。
這是一家報紙的一個小變化,但它也許是一個變革的標誌信號。一些專家和記者們表示,他們感覺到了這種傳統觀念的轉變,記者們開始談論「大規模槍擊案是一種社會傳染病」,思考他們的報導是否起到了傳播媒介的作用。
如果不徹底反思新聞業是什麼,應該做什麼,這項討論就不會有任何進展。就像自殺、精神疾病和性侵犯等事件,很有可能會出現關於大規模槍擊案的報導示範,關注點可能會放在一些共識領域:不要發表殺手的宣言;不要記錄有史以來最致命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避免拍攝殺手的照片;避免在無關緊要的情況下重複殺手的名字,比如受害者和倖存者的個人信息等。
「我並沒有天真地認為能在一夜之間發生天反覆地的變化,但我們至少會看到一些變化。」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新聞學教授達曼(Dahmen)表示,「新聞工作者有責任去尋求真相,但也要儘量減少傷害。沒有一個記者會想要製造傷害,他們只是想將真相傳達給公眾,正如他們一直做的那樣。」
除了槍擊案,在名人自殺或是普通人的自殺案件等等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都曾引起人們的廣泛討論【面對名人自殺 記者該如何報導;媒體應當如何報導自殺?請守住這8個「不要」】
人們從未停止過關於新聞倫理與社會影響的討論,新聞工作者對於職業意義的探索也在不斷向前。
近期好文薦讀:
影響大選、撕裂社會|推特「過濾氣泡」比你想像的更可怕
川普瘋狂diss後 負面情緒下青少年不再信任新聞媒體
曾為紐約最優秀調查記者大本營 這份3獲普立茲獎的周刊停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