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壓力大的時候,你告訴自己要放鬆、要冷靜,但卻變得更焦慮了;睡覺之前,你告訴自己快快閉眼不要想七想八,但卻更清醒了;疫情之下,你告訴自己理智、科學防護不要恐慌,但卻變得更加恐慌了……你可能會很困擾:我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
這可能是「白熊效應」的影響。
「白熊效應」來源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魏格納做的一個思維抑制的實驗。他要求實驗的參與者不要去想想一頭白色的熊,但是大家的腦海中卻不斷浮現出白熊的形象,也就是說,人們越告訴自己「不要想白熊」時,越會頻繁地、不受控制似的想到白熊。「白熊效應」是一種思維反彈,當人們努力不去想一些糟糕的事件時它卻在腦海中越來越清晰,讓人無法擺脫這種痛苦的感覺,進而對情緒、身體都產生不良影響。
那麼有沒有辦法戰勝「白熊」呢?
感覺有不好的想法時念叨不要想是沒什麼用處的,因為「不要……」在心理上是一種強調,反而會加劇不好的想法,可以採取以下三步驟:(3)馬上行動起來,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愉悅的事情。
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長陳雪峰提出的在家保持心理健康「五個一」:
①制定一個計劃:保證規律飲食睡眠,合理安排自己一天中要做的事情;②鑽研一件事情:可以看劇看書聽音樂等,在鑽研過程中還要享受整個過程;③找到一種支持: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和家人聊天或一起做家務,家人不在身邊也可以通過視頻與家人保持溝通;④進行一項鍛鍊:做習慣喜歡具有發散性的室內運動等;⑤思考一些體驗:思考自己可以從體驗中可以獲得哪些人生經驗。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慣來找到這些確定感,比如養一隻寵物、培養一個愛好、交一個朋友,都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不好的想法出現。面對「白熊」,我們需要找到一些確定感。國家衛健委每天公布疫情情況,就是給我們確定感,讓我們了解事實;新聞媒體的各種宣傳和報導,也給我們確定感,讓我們了解真相;政府、各專業機構的各種服務,也給我們確定感,讓我們得到關懷。
如果不好的想法持續出現,或者發展到焦慮時,可以通過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海澱區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會為您提供相關心理服務。
總之,面對疫情帶來的緊張、不安,可以在做好個人和家庭防護的基礎上,接受不良情緒的存在,不去刻意驅趕,穩定好原本的生活狀態,其他的順應自然。很快,就會春暖花開啦!
「心理測評」良方,獻給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疫情面前,你真的做好防護了嗎?
戰勝新型肺炎,心理防護很重要
戴好「心理口罩」,科學面對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