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筷子是我們中國人吃飯時的標誌性餐具,說家家必備也不過分。如今,人們在使用筷子上也越來越注重健康衛生。11月2日,商務部等三部門發布相關指導意見,當中明確,對於合餐顧客,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公勺公筷最好採用不同顏色、材質或突出標識等醒目的方式進行區分。
除了使用公筷,外出就餐時,不少人都會在餐前用開水燙一燙筷子,覺得用起來更衛生。
但是,這麼做管用嗎?
筷子潛藏什麼健康危機?用開水、酒精能給筷子殺菌消毒嗎?什麼材質的筷子更容易保持清潔?
筷子最好半年換一次
作為大多數中國人吃飯的必備物品之一,很多人似乎會把筷子用到「天荒地老」,只要沒壞沒斷就堅決不換。
但是,看著乾淨、完好的一雙筷子,卻可能已經悄悄藏了不少東西。
近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市消保委」)委託專業機構開展了一項專項測試,測試徵集了200雙普通家庭使用過的舊筷子和660雙新筷子。
圖片來源: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眾號
與新筷子相比,「飽經風霜」的舊筷子都留下了哪些歲月的痕跡呢?
品測(上海)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梁愛勇介紹,最常在筷子中「安營紮寨」的就是黴菌。他說:「在使用過程中,筷子與牙齒、餐具發生摩擦,表面就會產生毛糙、縫隙,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適宜的溫度、溼度條件下,筷子表面就容易滋生細菌、黴菌。我們跟蹤檢測,發現黴菌是在筷子上檢測到的最常見的真菌。平常使用的筷子已經長黴了可能也看不出來,但其實它長了。」
筷子上的小裂痕會聚集食物殘渣、油汙、水漬,如果使用者懶得消毒,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可就找到溫床了。時間越久,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甚至黃麴黴出現在筷子上的概率也就越大。
測試結果顯示,使用時間超過6個月的筷子更容易長黴,黴菌數量比新筷子和使用3個月的筷子要多30%以上;溼筷子的黴菌比幹筷子多25%以上;竹木筷的黴菌計數是不鏽鋼、合金、密胺筷的7倍以上,因為它們結構疏鬆,表面的凹槽、細紋更容易藏匿細菌。
梁愛勇介紹,和溫度相比,溼度的影響更顯著。測試顯示,黴菌在溼度80%的條件下(如南方地區的梅雨季節)非常容易生長,而在溼度40%的條件下,基本不生長。
圖片來源: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眾號
上海市消保委提示,筷子使用後,要慢慢仔細清洗,散開晾乾或者用專用的擦筷子布擦乾,並且筷頭要朝上存放。存放筷子要乾燥,最好每周進行一次消毒,最好半年換一次。
把酒精、開水放下吧
哪種筷子更好消毒?什麼消毒方法對筷子來說更有效?
現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筷子材質有木、竹、不鏽鋼、密胺、合金這五類。測試發現,這當中,不鏽鋼、合金、密胺筷更易消毒,木筷、竹筷稍微差一些。
從消毒方式上來看,用微波爐消毒、用高壓鍋滅菌、用開水燙沸水煮、用臭氧消毒櫃照射,還是用酒精擦拭,這些方法怎麼選?
梁愛勇表示,經過測試,用75%酒精塗抹對黴菌基本是沒有作用的;高壓鍋的方式可以對所有材質的筷子進行消毒,消毒時間需要15分鐘左右;消毒櫃也能夠對所有材質的筷子進行消毒,時間大概是45分鐘;微波爐所需的消毒時間最短,3分鐘就行,但是這個方法只適用於給合金筷消毒,並不是所有筷子都能用。
我們平時外出就餐,在餐前燙一燙筷子的這個「國民級」的方法管用嗎?
不太行。
「用沸水燙一下筷子」的做法基本沒用,因為只有當消毒時間超過20分鐘,筷子上的菌落和黴菌才能被有效去除,這期間,水的溫度最好不要低於80度。
圖片來源: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眾號
來源:上海市消保委
初審:袁志宏
終審:蔡建文
科普湖南向廣大讀者朋友徵集優秀的科普文章、微視頻、動畫、H5等,歡迎各位前來投稿,投稿郵箱:kphn201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