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網紅熱風靡一段時間後,越來越多的人也正在開始審視網紅展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網紅展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讓各路商場、空間、藝術中心都加入了這個龐大的隊伍。數量一多,展覽內容水平的參差不齊愈發明顯——千篇一律的元素、概念層面上的空洞,讓網紅展這個名詞有點被汙名化的趨勢。
除了水平上的參差不齊,看展人本身開始有了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正在陷入:
只是為了拍照,而忽略展覽背後的深意;
只是為了跟風,而忘記了思考;
只是為了打卡求贊,而忽略內容本身帶來的感受和生活本身的樂趣。
「網紅」並不應該是個貶義詞。
藝術展本身並沒有原罪,展覽之所以成為網紅,是因為本身使用的藝術形式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將思考用更簡單明了的方式向公眾傳遞。在一定程度上,網紅展正成為連結大眾與藝術的橋梁,讓藝術不只高冷,讓更多人有了去觸碰藝術和欣賞藝術的欲望。
這些年,也有很多嚴肅的藝術作品、藝術家被社交媒體推向潮頭,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認可。觀看者為藝術家的作品賦予新的含義,他們與作品之間的互動,似乎正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哪怕是用自拍的方式。
草間彌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起初不被自己母親認可,後來不被紐約主流藝術圈認可,但當草間彌生的波普藝術通過商業與藝術的結合,最終被世人認可,成為當代藝術的成功典範。波點、南瓜這些有強烈視覺衝擊感的元素在當下成為流行,過去幾年,她是全世界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