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葉派穆斯林在阿舒拉日以哀嚎、哭泣、拍打自己、「血祭」等方式紀念穆聖的孫子海珊,以表達對海珊遇刺事件的愧疚自責。
公元656年,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在家中被人刺殺後,伊斯蘭教陷入危機,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為了維護團結,穆聖的堂弟——大賢阿里在一些人的支持下成為第四任哈裡發。
然而由於倉促繼位,仍有不少人對於阿里是否合法合理勝任哈裡發一職表示懷疑甚至反對,其中一位反對者是奧斯曼的親戚——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穆阿維葉以奧斯曼遇刺為由一直拒絕阿里倉促繼位,認為阿里首要職責是懲辦刺殺奧斯曼的兇手,而阿里則認為首要任務是維護伊斯蘭教內的團結,因此二人產生矛盾。公元657年,二人約定到伊拉克的隋芬進行談判,但最終談判破裂,阿里在支持者的擁護下對穆阿維葉進行討伐。
就在穆阿維葉即將失敗的情況下,其幕僚建議將《古蘭經》經文挑在長槍上與阿里的軍隊進行戰鬥。由於士兵厭戰情緒高漲,阿里被迫再次與穆阿維葉和談,最終做出很大的讓步。而原先支持阿里的一部分人選擇出走,成為「哈瓦利吉派」。逐漸的,阿里的勢力被削弱,穆斯林社群組織的權力最終落入了以穆阿維葉為首的伍麥葉家族手中。
公元661年,大賢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維葉成為哈裡發。公元679年,穆阿維葉歸真前,指定自己的兒子葉齊德繼任哈裡發。
穆聖的孫子,即阿里的次子——海珊,在其兄哈桑歸真後成為家族族長,在穆阿維葉成為哈裡發的時代裡,海珊一直退居於麥地那。公元680年,葉齊德世襲哈裡發位,海珊拒絕宣誓效忠,避居麥加。應庫法穆斯林的邀請,與家屬、隨從一行200餘人離麥地那去庫法就任哈裡發職位。途中行抵卡爾巴拉時,遭伍麥葉王朝4000名騎兵追擊,因寡不敵眾,海珊一行全部慘遭殺害,其頭顱被送往大馬士革葉齊德宮廷。海珊遇難之日正值伊斯蘭教曆1月10日(阿舒拉日)。
葉齊德命還其頭顱,與遺體合葬。其後,卡爾巴拉成為什葉派的主要聖地之一。這一日,以後成為什葉派的重要節日阿舒拉日,卡爾巴拉也變成什葉派的主要聖地。這一戰是什葉派發展的起點。
關於什葉派紀念阿舒拉日相關歷史演變,以及所謂「血祭」的來源,詳見:什葉派紀念阿舒拉日的歷史淵源
以下圖片源自網絡,以一種藝術的角度去旁觀伊朗的阿舒拉節日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