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平淡無奇的日常褪去了初始的新鮮感,一以貫之的生活澆滅了大事業的激情,一切都逐漸常態化——每天七點起床,上班工作,下午六點半下班,晚上七八點鐘到家。自然會有那麼幾個時刻,賈亦偉貪戀起平淡生活中的小確幸,盼望著早點兒下班,鑽進動漫世界忘記現實煩惱,抑或是走進書籍與歷史人物笑談古今。
每當賈亦偉翻起,那些不完美的現實與人性碰撞的故事時,他總能溼潤眼眶,喚起他那顆赤子心。此時,小我便和大我握手言和了:「真切感知小我世界的七情六慾,在宏大敘事的大我世界中,方可不忘人情之冷暖;深刻理解大我世界的價值情懷,在享受生活的小我世界裡,方可不囿於感官之刺激。」
從新奇到大事業的激情,再到小確幸,最後中庸於「大我小我皆是我」。文化習俗的差異有時會變成賈亦偉的樂趣源泉:「我一直很奇怪國外航空公司在提供綠茶時,問你要不要糖,包括烏幹達的呼叫中心員工喝糖水抵午飯。直到後來我讀貿易史才知道,這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工人喝甜茶,糖補能量,茶來提神,這就是為何英國第一飲料是茶,不是咖啡。發現如今的烏幹達,還殘留著工業革命時的影子,不知是該興奮,還是該痛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烏幹達當地播放的電視劇會有旁白解說;烏幹達人頭髮長不長,女士基本至少人手一個假髮;賣東西一律數個賣,就連大牌也是不論面只論處;央行利率超20%,民間借貸更是超過30%等等;四五點吃中餐,晚上十二點吃晚餐都不算遲……
「當我面對種種差異,大呼『amazing』時,我發現他們也對我們的習慣直呼『amazing』。」驚嘆過後,那些習以為常的事兒,都會被賈亦偉拎出來,仔細審視思考。「差異背後,往往是一段歷史的緣起,一個地理的不同。毛主席講,『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表象的差異驅使對本質的探索,催使我看更多的雜書,用理論解構現實。滿足好奇之餘,也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我想做一個有意思、有故事的人……」賈亦偉笑著說道。
同樣,「有些同事看Facebook和Youtube會對中國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和好奇,我都會儘可能地去解釋。」有一次,烏幹達當地的同事看了Youtube上的視頻,問他:「中國是不是很窮?為什麼連鼠和蛇都要吃?」賈亦偉就會給這些外國人解釋廣東的飲食文化。「但不得不說,中非之間的刻板印象,真是太多太多,這些可能就得靠我們這些異鄉人來消除。」而這或許就是海外勝任力的歷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