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智訊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所熟悉的計算機的體積開始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輕薄,不論是臺式機還是筆記本,又或者是平板電腦。而現在電腦已經可以做到U盤 一般大小,可以輕易的放進你的上衣口袋裡。
早在今年年初CES上時候,英特爾就推出了一款僅有U盤大小的微型電腦,英特爾稱之為Compute Stick計算棒。在近日開幕的Computex 2015展會上,英特爾再次展示了這款產品。而這正是英特爾推動「PC復興」,在PC形態創新上的一次探索。那麼Compute Stick是否會成功呢?
Compute Stick
英特爾在今年CES上發布的 Compute Stick 內部研發代號是「Falls City」,可支持 Windows 和 Linux 作業系統,基於英特爾 Bay Trail 平臺的 Atom 處理器打造。
其中 Linux 版預裝的是 Ubuntu 作業系統,內置18GB內存,8GB 儲存。而 Windows 版本預裝了Windows 8.1 with Bing 系統,內置2GB內存, 32GB存儲。兩種都支持 Wi-Fi b/g/n 和藍牙 4.0。接口方面有HDMI接口、供電的MicroUSB接口、USB 2.0接口以及TF卡槽。
目前Compute Stick的兩個版本均已上市,搭載Linux的售價為89美元左右,搭載Windows 8.1 Bing版的售價為149美元。
Compute Stick的優勢在於體積非常小巧便攜,只需連接支持HDMI輸入的顯示屏,即可將其變身為一臺PC,非常的方便。由於產品非常新穎,一經推出就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試驗性」還是「革命性」
「我們看到現在英特爾有很多不同尺寸的二合一、可插拔、可拆卸的PC,還有一體機和現在剛剛興起的計算棒。這些都是在PC外形上的創新。英特爾不想把大家只限制在傳統的PC外形上,事實上PC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態。英特爾公司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副總裁、客戶端計算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榮坤先生在Computex上接受芯智訊採訪時表示:「隨著很多的技術的推動,我們可以給產業界打開一扇門,讓更多的創新設計都進來了,比如Compute Stick。它可以讓顯示器變得更加聰明,Compute Stick可以讓PC成為更便攜的隨身的設備。這是英特爾在PC形態創新上的一次探索。」
Compute Stick的出現還打破了原有的產品生態模式。之前英特爾的產品想要從晶片到PC、筆記本或者平板電腦,都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因為這條產業鏈上會涉及到非常多的廠商,比如各種晶片、屏、TP、電池、模具等等等等。實現產品所用的組件越多,研發周期就會越長,要想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和質量的可靠性就會更困難。並且後續量產階段還會受到各個元器件的交貨周期、不良率等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而Compute Stick則完全捨棄了屏幕、TP、電池等等組件,所以方案廠商完全不需要去調試屏幕、TP等等器件,這將極大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同時由於沒有了屏幕、TP、電池等一系列的附件,這也使得Compute Stick在產品的穩定性、質量的可靠性等方面能夠更為輕鬆的達到用戶的要求。比如,因為沒有了屏幕,所以產品變得更耐摔,並且不會出現有屏設備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屏幕顯示方面的問題。
所以方案設計廠商能夠快速的實現從PCBA到Compute Stick終端產品的這個過程。下遊的廠商只需要設計一個外殼就可以了。更直白一點說,Compute Stick的出現使得方案設計廠商能夠直接以出整機成品的方式來銷售自己的PCBA,而這並不會增加多少成本。因為所有必要的元器件都被集成到PCBA上了。
此外,Compute Stick這類產品也加速了英特爾的晶片到終端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過程,省去了以往很多的環節。
所以我們看到,英特爾這次是自己直接推出了Compute Stick成品,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銷售。
如果這是一款PC、筆記本或者平板產品,英特爾有可能會這樣做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Compute Stick這類MiniPC產品一但流行起來,對於傳統的圍繞著PC、筆記本、平板產業鏈上的很多廠商都將造成打擊。比如說屏廠。
我們都知道,一般家庭電視機更換周期可能要三四年以上,顯示器的更換周期也要在兩三年左右。人們對於顯示屏的換代需求並不強烈。相比之下,人們對於處理器方面的換代需求更為強烈一些。
如果PC升級換代,只需要換一個Compute Stick就能完成,那麼用戶還會在升級PC的同時去花錢換一個新的顯示屏嗎?
雖然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客戶端計算事業部總經理施浩德先生在Computex上介紹Compute Stick,稱這款產品還是一款試驗性產品,是英特爾在PC創新上的一次探索。但是,筆者認為Compute Stick也是一款具有革命性的產品,當然能否獲得成功則是另外一回事。
面臨的諸多問題
確實,正如陳榮坤先生所說,「Compute Stick為產業界打開了一扇門」,目前已有多家海內外廠商推出了基於英特爾Compute Stick參考設計的產品。但是從目前來看市場的接受度還比較有限。
其實早在去年的11月份,就有深圳廠商在京東眾籌平臺上,推出了一款U盤大小的Compute Stick產品,引起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同時也在眾籌平臺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隨後這款產品在京東平臺以699元開始銷售,但是從市場反饋來看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主要原因在於機器的性能相對有限,除了能夠流暢播放 1080p視頻和簡單處理辦公之外,並不能完全代替PC工作。同時長時間使用發熱較大。而且在連接外設方面並不方便。此外,在產品的價格上也並不比有屏的平板電腦有優勢。除了很多開發者和愛好者對這款產品感興趣之外,普通消費者似乎並不感冒。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並不看好Compute Stick這類產品,首先它採用的是BayTrail平臺處理器,在性能上無法滿足真正的辦公需求。如果只是娛樂Android平板就可以做到。而且如果這類產品預裝Windows系統的話,微軟可能回收授權費,而相比之下9英寸以下的平板則是免收Windows授權費的。所以在成本上,Compute Stick相比同配置的平板來說並不一定有優勢。此外,在操作體驗上,平板可以在移動中使用,而Compute Stick則需要接入顯示設備,並且接上鍵盤滑鼠等外設才能操作,所以在體驗上並不是非常好。」從事英特爾平板方案設計的億道數碼總經理石慶先生在接受芯智訊採訪時這樣說到。
確實,第一代的Compute Stick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英特爾也正在努力解決。
Compute Stick線路圖曝光
今天一份最新洩露的英特爾Compute Stick線路圖顯示,英特爾正計劃為接下來幾代 Compute Stick產品添加更多意想不到的功能和規格。
線路圖顯示,Compute Stick產品在2015年的第四季度將迎來巨大的硬體升級,新一代的產品(代號為「Cedar City」)將搭載 Core M 系列處理器,這無疑是一次質的升級,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第一代Compute Stick產品性能較弱的問題。
不過,鑑於Compute Stick 的空間小,Core M 性能更高,將導致熱量大量匯聚,究竟英特爾如何處理還不清楚,有可能加上散熱風扇,也有可能是低主頻版的Core M,但不排除 Skylake 架構的Core M 在高性能情況下發熱量非常少。
此外「Cedar City」還將支持 SATA 64GB儲存,內存升級到4GB。而且還支持還包括 HDMI+MHL USB 3.0 和 WiFi ac 網絡。支持MHL也意味著新一代的Compute Stick不再需要額外的USB供電。
線路圖還顯示,在2016年上半年,英特爾還將推出內部代號為「Falls City2」的Compute Stick。對比「Cedar City」我們可以確認,第一代Compute Stick代號是「Falls City」,第二代的則是「Cedar City」。而「Falls City 2」則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第一代Compute Stick的升級版本。
「Falls City 2」內部的處理器平臺將從 Bay Trail升級到最新的Broxtom(性能將與Core M接近,但成本更低)。並且帶來了MHL和USB 3.0的支持,可以實現核顯硬解4K視頻了。不過產品仍然分為Windows和Linux 版本,採用的是 eMMC 儲存,只是 Windows 版升級到了64GB,內存大小不變。
此外,據芯智訊了解,目前已有深圳廠商計劃用CherryTrail平臺來做Compute Stick,並計劃加入對USB Type-C接口的支持。
不管怎麼樣,從英特爾的Compute Stick線路圖來看,英特爾還是非常注重這樣一款全新形態的產品的。未來的Compute Stick將會在性能等眾多方面與目前的主流的筆記本和臺式機性能靠近,滿足大多數用戶在辦公上的性能需求。而這可能使得Compute Stick有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佔領入門級臺式機的市場。
至於如何解決輸入與交互上的問題,已經有深圳廠商在考慮做Compute Stick配套的配件產品,就是一個只有屏幕和電池的平板,再配上一個可拆卸的鍵盤。當接上Compute Stick就可成為一臺二合一平板筆記本產品。他的優點在於升級只需更換Compute Stick即可。
當然,Compute Stick目前還是一款比較有爭議的產品,它到底能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還有待觀察。
————————關注芯智訊———————
行業交流、合作請加微信:xintiyan001
投稿請發至:news@padnews.cn
歡迎加入芯智訊官方交流群:221807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