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簡稱MTA)公布了一則重大消息,當地小夥伴雀躍狂歡,喜大普奔。
MTA宣布,新一代無接觸式地鐵卡OMNY Card(One Metro New York)正式試運營!
乘客可以使用手機的電子錢包、MTA手機app、銀行卡和OMNY卡感應識別付款。
The public pilot phase of the rollout brings OMNY contactless payments to all Staten Island MTA buses and at all subway station entrances on the lines between Grand Central-42 St and Atlantic Av-Barclays Ctr.
在試點階段,斯塔頓島(Staten Island)的所有MTA巴士上,以及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42街和大西洋大道-巴克萊中心(Atlantic Ave-Barclays Center)之間的4、5、6號地鐵線上,都引入了OMNY付費系統。
不過以前的公交卡不會很快被淘汰,因為整套運輸系統全部更新完,要等到2021年2月。
MetroCard To Remain Until 2023 As MTA Rolls Out to OMNY to Rest Of System by February 2021.
在2023年之前,以前的公交卡MetroCard可繼續使用,MTA要到2021年2月才能全部更新安裝完OMNY。
新付費系統上線第一天,美國Cheddar電視臺專門派記者去紐約的Bowling Green地鐵站體驗了一把!
視頻中,MTA新付費系統項目執行總監Alan Putre對這套系統感到很滿意:
"It's excellent. I'm very proud. "
「太棒了,我感到很驕傲!」
MTA主席Patrick Foye更是激動地表示,紐約的支付系統終於走向現代化了……
"Today marks a huge step on a journey to bring our fare payment system into the modern era..."
今天標誌著我們通勤付費系統邁向現代化走出了重要一步。
2014年,上海地鐵就能手機支付了。為紐約小夥伴開心的同時,中國網友吐槽:9102年了,紐約終於用上手機支付了,恭喜恭喜!
從全球範圍看,MTA主席的這波自誇是有些誇張,但經常乘坐紐約地鐵的人會知道,Patrick Foye說得完全沒錯。
要知道,25年了,紐約小夥伴們一直在使用黃色的MetroCard。
MetroCard外形上類似於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流行的電話磁卡,是一種軟卡,塑料材質,帶有磁條。
用過這張卡的人都知道它有多麼不方便不靈敏不人性……
它承載了很多當地人的「噩夢」。比如,希拉蕊·柯林頓。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紐約州的初選前夕,希拉蕊為討好選民體驗了紐約地鐵。
紐約地鐵的刷卡器也沒有「辜負她」,讓她連刷了5次才成功進站。
希拉蕊女士的遭遇可不是個例。
我們帶大家感受下,紐約小夥伴們刷卡付費進地鐵站的「尷尬」日常↓↓
你經常要壓著怒火在閘機口來回刷、瘋狂刷。
閘機口的顯示器跟著你刷卡的節奏跳動著兩句話:
一句是:請再刷一遍( PLEASE SWIPE AGAIN)
另一句是:在旋轉柵門口再刷一遍(SWIPE CARD AGAIN AT THIS TURNSTILE)
來看看網友們的吐槽:
在讓人戳火這件事上,沒有什麼能比得上顯示器從「請再刷一遍 」跳到「在旋轉柵門口再刷一遍」。「請再刷一遍、請再刷一遍.請.再.刷.一.遍.」「餘額不足」我不在紐約生活已經4年了,但「在旋轉柵門口再刷一遍」這句話依舊讓我瑟瑟發抖。因為這句「在旋轉柵門口再刷一遍」,我錯過了我的列車。網友Jen Carlson:
What is your main emotion when you have to swipe your MetroCard 3+ times? Shame, Frustration, Anger, Hopelessness, Other
你知道人在刷三次以上MetroCard後會經歷怎樣的情感波動麼?恥辱、挫敗、憤怒、絕望、其他.
《紐約時報》用了四個以「-able」結尾的英文單詞: recognizable(好認)、 bendable(易折)、losable(易丟)、not always reliable(不太可靠),高度概括了MetroCard:
There has been the MetroCard, recognizable, bendable, losable and not always reliable.
讀到這兒你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何無接觸式地鐵卡OMNY Card能贏得一群小夥伴的狂歡了吧!
對比北京地鐵,紐約地鐵幾乎360度全死角,差距觸目驚心!連美國媒體自己吐槽起來都毫不留情。
CBS紐約頻道在2019年5月13日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
Heaps of filthy garbage, piles of trash bags, and a random assortment of items were scattered all over the subway car on a southbound 2 train in the Bronx.
開往布朗克斯的2號線地鐵車廂內,成片骯髒的垃圾、一堆堆垃圾袋、雜亂的物品散落在車廂內,讓人無從下腳。
這段走紅網絡的視頻是一位叫Timothy Brown的乘客拍攝的。
「When I got on the train it was just something indescribable,」 Brown said. 「Garbage shopping carts, garbage bags. The garbage is on the seats and on the floor. The smell was unbearable.」
他說,「我走進車廂,看到的這個畫面簡直無法描述。有垃圾購物車、垃圾袋。座椅上、地上到處都是垃圾,臭氣燻天。」
《赫芬頓郵報》報導了一段網上熱播的視頻:在開往布魯克林的C線地鐵上,一隻老鼠跑進車廂,引發恐慌,人們又叫喊又跺腳。報導調侃稱,「紐約人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堅強」。
The clip filmed on Sept. 24 shows riders on the Brooklyn-bound C train shrieking and stomping their feet as the frightened little rodent runs along the edges, looking for a way out.
9月24日拍攝的一則視頻顯示開往布魯克林的C線地鐵上,乘客們尖叫跺腳,而一隻受到驚嚇的老鼠在車廂邊緣瘋狂逃竄,伺機逃跑。
rodent /ˈrəʊdnt/ :齧齒動物
New York City rats on the subway tracks.
紐約地鐵軌道上爬著老鼠。
為探究紐約街頭的老鼠如何繁衍,《紐約時報》還專門寫了一篇題為《褐鼠如何佔領紐約》的文章。
在紐約生活過的小夥伴,一定都會記得進入紐約地鐵時,撲面而來的酸臭氣味,那是無家可歸夜宿地鐵車廂的流浪漢們散發出的氣味……
《紐約郵報》稱,數據顯示,流浪漢在地鐵裡引發越來越多的混亂。
The city’s homelessness crisis is grinding the subways to a halt — and now transit and police officials are considering a summons-diversion program to get vagrants above ground and into shelters, the Post has learned.
紐約的流浪漢危機正在使地鐵停滯不前,現在,交通部門和警察正在想辦法將流浪漢轉移到地上,進入救濟所。
美國Citylab網站在一篇報導中稱:
Overheated platforms are a health hazard, on and off of peak commuter hours. On Thursday, temperatures inside at least one of the busiest stations reached 104 degrees Fahrenheit—nearly twenty degrees warmer than the high in Central Park.
在上下班高峰期,過熱的站臺會危及健康。2018年8月的一個周四,當天最繁忙的站臺中,至少有一個氣溫超過40攝氏度,比中央公園最高溫度還高出近7度。
價格較貴:
紐約地鐵一次刷卡的價格是2.75美元
月卡116.5美元
《紐約時報》曾在2017年的一篇報導中稱,當時只有站臺上有手機信號和無線網絡,車廂內幾乎無法使用網絡。
For now, cellphone service and Wi-Fi are mostly confined to subway stations and don't yet reach the tunnels.
髒、亂、差一樣都不少,鐵軌上跑著老鼠,氣味難以描述;到了夏天,進入地鐵,簡直一秒窒息。而且,當你邁入地鐵車廂,仿佛徹底與世界失聯,沒有WiFi和手機信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位到過中國的美國小夥無奈感嘆,紐約地鐵真不如中國三線城市的。
編輯:王瑜 胡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