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上方↑↑"藍色文字"免費訂閱哦!
關於同性戀的話題,一直是國內很多人深深不能理解的。其實對於這個話題就跟性一樣,你越是不敢說,就越感到神秘。其實同性戀是一種很正常的性觀念,雖然這種觀念在世界都不被認可,但是不得不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現在我們的周圍,或許你有一天會吃驚的發現,周圍一個朋友很可能就是同性戀。那麼,同性戀的起源到底在哪裡?是因為基因的問題還是什麼問題導致同性戀的產生呢?
同性戀的遺傳基礎
在不同文化中,同性戀者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是差不多一致的。是什麼保持了這一性狀的遺傳傾向呢?
基因在性取向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複雜
科學界普遍認為,同性戀是有生理基礎的。一方面,許多野生動物都有同性性行為。更重要的是,同性戀在智人( Homo Sapiens )中持續地、高比例地、跨文化地存在。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的一個遺傳學研究小組發現,位於 X 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 Xq28 能夠預測男性的性取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總結,幾乎可以肯定男同性戀性狀的出現是受到了基因的直接影響,雖然或許並不是由一個或多個等位基因嚴格控制的。女同性戀性狀也是如此,只是其涉及的遺傳機制和相關基因都與男同性戀不同。
同性戀起源的若干假說
難以否認,我們面對著一個演化之謎:同性戀的潛在基因傾向究竟為什麼能延續下來?我們仍沒有找到答案。不過演化學者提出幾個非常有潛力的假說:
親緣選擇假說
科學家們推測,產生利他主義的基因幫助了有遺傳關係的親屬,從而使後者的利他基因具有了遺傳優勢,利他主義便得以延續。同樣的道理也可能適用於同性戀:同性戀個體不用在其自身的繁殖上投入時間和精力,或許他們就能夠幫助親戚養育後代,而最終使這些孩子身上潛在的同性戀傾向基因在演化中受益。
群體選擇假說
最近,人類學家莎拉?赫迪(Sarah B. Hrdy)等人指出,在人類演化史的大部分時期,養育後代不都是父母的(更不是母親的)專利,我們的祖先有很多擬母親行為(allomothering),那些並非孩子雙親的人,尤其是其他的血緣親屬,參與到了撫養後代的任務中。智人發展出這樣一套體系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在所有的靈長目動物中,智人的新生兒是最無助的,需要成人投入的精力也最多。如果種群中有足夠多育兒幫手是同性戀者,整個群體都將從中極大地受益。
社會聲譽假說
有人類學證據表明,在工業化之前的社會,同性戀男性更有可能成為牧師或者祭司,他們的異性戀親屬也因此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並因此佔有繁殖優勢,從而使得任何共有的同性戀傾向基因得到延續。這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想法,不過也缺乏實證支持。
平衡多態假說
或許同性戀這種遺傳傾向與某種或者某幾種特定的基因共同起作用時,會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而產生補償性的益處,比如著名的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sickle-cell disease ※此處已更改),這種病的致病基因有助於預防瘧疾。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定哪一段基因是決定性取向的,但我們仍舊不能排除這種平衡多態的可能性。
非適應性的副產物
同性戀行為可能既不是適應性的,也不是不適應的,它可能就是一種非適應性的行為。也就是說,它也許並沒有得到自然選擇,而是作為某些優勢性狀的副產物被保留了下來。這樣的優勢性狀可能是渴望形成配對關係、尋求感情或者生理上的滿足,等等。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傾向,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愉悅的? 答案很有可能是,在演化進程中,長期的配對關係最有利於個體的成功繁殖。
性別對抗選擇假說
萬一某種性別個體的一個或多個同性戀基因(導致繁殖後代減少),在另一種性別個體的身上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呢? 我更喜歡「性別互補選擇」(sexually complementary selection)這種說法:在一個性別——比如男同性戀中損害生存適應性的基因,在女性身上可能就具有增強適應性的作用。
為什麼要研究同性戀
同性戀是有生理基礎的,但其生理機制的演化過程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認識我們自己
雷?布拉德伯利(Ray Bradbury)在《火星編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一書的末尾,描述了令人不寒而慄的一幕:一個人類家庭為了躲避地球上即將爆發的核戰爭而逃難到了火星,他們急切地朝新家園表面的「運河」看去,期待見到火星人。他們確實看到了火星人:他們自己的倒影。
不是很久之前,有聲望的天文學家還認真考慮過火星上有運河的事情。目前看來,這顯然是天方夜譚。然而,在一些重要方面,人類仍然不了解自身,甚至在看見自己的「倒影」時感到驚訝。就像布拉德伯利虛構的那家人一樣,我們也可以從神奇的多樣性中了解人性的本質,如果我們看得足夠認真,一定能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對同性戀的問題,美國軍方過去奉行「不問不說」的政策。與之不同的是,許多著名的研究者並不在乎 「誰」 是同性戀,而是要問 「為什麼」 會存在同性戀。我們可以相信,最終,自然會揭示這一答案。
歐伊·蒂利特·萊特為2000個自認為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拍攝了肖像並要求他們為自己同性戀(異性戀)的傾向程度按百分制打分。結果她發現,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不是百分百的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是介於兩者之間。這給歧視同性戀歧視的人出了一個現實難題:到底要歧視誰?你又如何定義?
↓↓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