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了臺灣僑委會的教師培訓,然後一直沒來得及寫報告,現在終於有時間坐下來寫一寫了。此次的培訓是吳威玲博士主講,主要就是教老師如何利用主題式教學和反向設計備課。
我們的宗旨是使用standards-based and thematically organized curriculum,也就是一切都要依據教學標準(大綱)進行主題式的教學。那麼在美國,大綱就是前幾年開始流行的共同核心標準(CCSS: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什麼是主題式教學呢?就是不拘泥於一本教材的排列順序,而是採用主題的方式,根據學生水平,從不同的教材裡選取合適的內容或者自行編寫來進行教學。比如如果主題選擇的是「水果」,那麼小主題可能有:水果的名稱、顏色、味道,等等。
那麼如何利用這個方法進行備課呢?我們採用的是反向設計(Backward Design),群裡的Yanjun老師也在她的簡書裡介紹過,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查看更多信息(http://www.jianshu.com/users/6ab3cc3682ba/latest_articles)。首先確定大主題,然後確定小主題。根據每個小主題,確定你的教學目標(objective)是什麼,然後再確定如何評量,也就是assessment——學生要達到一個什麼水平。最後才是設計中間的課程活動,通過何種講解和活動可以讓學生從你的「心想」(教學目標)到達「事成」(教學評量)。
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要採用「教、練、用」的教學流程落實3-mode語言交際能力,即
1.語言功能functional objective
2.文化學習cultural objectives
3.語言要求language objectives
那麼「教、練、用」是什麼呢?
1. 教: introducing new language items
2. 練: practicing new language items
3. 用: applying what is learned in the 3-mode task set up as the goal of learning
慄子:
教學目標誤區
如何教?
教的誤區
不相配(讓present 水果沙拉,卻教多少錢一斤)
只教部分字句
用英語教意思(95%以上用中文解釋)
「這是什麼?」 no purpose, no communication
掃地雷的教法:不是先念詩,不認識的詞就講,沒有communication
不檢查是否學生是否懂
如何練?
練的誤區
過分地練
只練單詞,很少練句子或者問題(學會問問題)
練完了就是學會了
課文中所有的字句都要造句練習
用不自然的句型來練詞語
如何用?
用的誤區
和3 mode 目標不相配(搞對象和結婚不是一個人)
學生自生自滅,缺乏引導
過分強調新字新句的運用(應該是在練習的時候反覆練習新字新句)滾雪球一樣把新字新句和已經會的東西綜合起來
回答問題是不是運用?(有空間讓學生發揮和表達,可以新舊結合。什麼樣的課表是你夢中的課表?10點上學,1點放學。問一些W問題:你覺得怎麼樣?open-ended questions)
運用不應該等到回家和父母溝通,還要看電影、看書、去中國旅行
下面我給大家舉個慄子,如何利用主題式教學和反向設計來設計一節教「水果」的課。
教學目標:學生可以說出水果的名稱(蘋果、香蕉、葡萄、檸檬)。
評量方式就是老師給學生水果,學生可以說出水果的名字。中間的課程活動用什麼遊戲,這個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必須牢記,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說出水果的名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先進行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再進行輸出(output)。
根據水果的名稱裡第一個教學目標「能夠說出水果的名字」,首先進行explicitly teach,也就是用水果的實物或者玩具或者圖卡給學生看,然後讓他們跟你一起念。接著你可以跟他們做個遊戲來練習鞏固一下,比如hot potato。就是大家坐成一個圈,然後你讓孩子把玩具想像成熱土豆,然後一邊傳給下一個人一邊嘴裡說這個玩具的名字,比如蘋果。這個遊戲的目的是鞏固他們對於這個詞的印象。
然後可以做一個小assessment。比如拍圖卡,你可以把圖卡放在地上,然後你說名字,讓他們拍這樣。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考察他們的聽力,讓他們把這些水果的發音和實物聯繫在一起。
在這裡插一句:3D實物和2D圖片的區別。對於小孩來說,3D的觸感比2D的圖片更能刺激他們的感官,所以效果更好一些,尤其是對於preschool的孩子來說。高中以上就可以用圖片了,但是就我所知,很多初中的孩子拿著水果塑料玩具還是玩得很high的。。。
然後就可以做assessment了。可以玩「袋子裡是什麼」,把水果玩具都放在一個袋子裡,讓他們拿出來,然後說出這個水果的名字。或者也可以做music chair,就是放音樂,然後音樂停,孩子搶椅子坐下,沒搶到椅子的要說出你拿的水果的名字,等等。但是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看著水果說出它的名字。或者也可以用我之前介紹過的投骰子來學生詞(《有趣的骰子遊戲》)。
這種反向設計的思路很重要。傳統的備課方式傾向於上來就直接設計課程活動,而且活動越多越有趣越好。這樣的缺陷是備著備著容易缺失目標,因為課程活動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達到最後評量的標準而實現的。比如如果你教完了詞彙,該讓學生用這些詞來造句子了,那就要想一些可以讓學生開口對話的活動。此時投骰子這種遊戲就不合適了,因為它主要針對的是詞彙練習。不過你也可以改進一下,看看這個遊戲怎麼和口語對話聯繫在一起。大家想想看,歡迎給我留言告訴我~
最後總結一下:
1.緊扣大綱設計課程
2.利用主題式教學設計課程
3.先確定教學目標,再確定如何評量
4.確定了目標和評量以後再設計課程內容
5.課程活動要有明確的目標,每一個活動都是為了輔助教學目標而存在的,不要因為好玩而採用和目標無關的活動或遊戲
聽說打賞李小喵,課會講得越來越好哦~
長按喵爪識別二維碼即可~
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不得不翻出舊文重發只為了加原創的李小喵 出品
微信號:USA_edu
個人微信:李小喵(lixiaomiao_edu)
知乎:http://www.zhihu.com/people/USA_edu
微博:http://weibo.com/usaedulxm
轉載請註明微信公眾號名稱、微信號和作者名稱~做一個有道德有品位有情懷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