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培養,首先要寫好中文學術論文。
所以近幾年,不要考慮評職稱,也不考慮論文獎金,大多論文就都發表在中文期刊上。
但有兩件事,使我意識到:學術論文還是發在英文期刊上好。這不是崇洋迷外。
一件事是:4年前,我與研究生合作的一篇中文文章,滿有信心地投到了國內某地學A期刊。
因為數據、資料都是第一手,觀點也新穎。可是,投稿等了近半年,結果一個評審意見是修改後錄用,一個則是拒稿。
編輯部則採納了後面一個審稿意見,拒稿。
面對如此打擊,我們立即將文章譯成英文投到了國際期刊(IF >A刊)。
結果很快(< 3個月)得到錄用的結論,並很快在網上發表電子版。
而且,今年論文引用檢索,得知該文已有SCI他引n(n > 10)次。
而早幾年我們發表在國內A刊的論文,今年檢索的他引(SCI他引+CSCD他引)次數少於10。
一件事就是今年年初的論文引用檢索報告。
以往發在英文期刊的論文,他引結果,都能讓人滿意。
如上面那篇投到A刊物的文章,除了有較高的他引次數外,兩個國外學者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文,肯定我們的新觀點,並指出我們的工作是新的研究(國內審稿人則認為沒有創新!)。
而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文章,他引次數實在有點讓人傷心。有篇發在國內刊物的文章下載了580多次,他引次數也就只有不到10次。
有篇發在國內刊物的文章,報導我們最好的數據資料和研究結果,可近10年過去了,他引(SCI他引+CSCD他引)次數也很慘澹。
我其實並不贊同把研究結果寫成英文去發表,但在經歷和事實面前,我不得不得出:論文還是發在英文期刊上好。
引用高,認可度好。至少地學領域是這樣。
不能因為國人看不懂英文就不發英文文章。
你要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因為某些國人看不懂英文,就不能、不贊成、不主張將研究成果寫成英文發表,這個理由恐怕站不住腳。
另外,感覺國內期刊「官」架子比較足,對你投去的文章要理不理、愛答不答的事時有發生。
最讓人著急就是國內某些審稿人的審稿態度和水平。
得出一些漫不著邊的審稿意見,讓你哭笑不得。
但為了培養學生,又不得不向國內刊物投稿。
等拒稿後我再發英文雖是一種選擇,但也很無奈。
就我本人而言,真不想這樣做,太浪費時間、精力和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