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讓我挺感動的。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生完小孩後,選擇放棄工作做全職媽媽。她先生經常出差,平常雖然兩人常常溝通,但卻很少有促膝長談的機會。最近她先生忽然很嚴肅的說要和她「談談」。我這位同學當時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特別忐忑。
結果,談的內容是她先生給全家尤其給自己精挑細選買了保險。能保證萬一他重病或者身故了以後,妻兒仍能平穩的生活,孩子未來的學費也考慮好了。
同學說:「聽到老公說自己萬一死了,我們的生活也能有基本保障,我直接就哭了。」
與之對比,去年還有一則令人心碎的新聞,是一位42歲的程式設計師因失業跳樓,新聞標題的關鍵詞是「中年男人的後半局」以及「二胎還是房貸?」
說到底這個悲劇的成因,還是家庭無任何憂患意識,油門踩到底卻不想前方急轉彎,將支出計劃全部按照家庭收入最好的情況制定,導致上有老下有小,卻幾乎無投資無儲蓄,整個家庭抗風險能力為零。
每次我轉發保險類的文章,後臺都會有很多問題。
一類問題是說,這是要賣保險嗎?保險都是騙人的。的確現在有一些不專業的保險銷售人員,但我個人覺得保險的基本意識每個人都應該具備。購買保險或理財的時候,建議多諮詢多對比,但沒有基本的保險理財知識,很難去辨別優劣。
另一類問題是說,暖媽,你買了什麼保險,我要買什麼保險?
這個確實有點難到我了,我確實不是最專業的金融從業人員,要我把兒童重疾險和成年人的各種疾病險、壽險做一個重要性的比較,我目前也確實沒辦法做到。
而且,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在保險產品之外,其實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家庭,了解家庭收入、投資和支出情況的薄弱點。家庭財務情況、保險對象、保障目的都是我們在購買保險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所以並不是我購買的產品就一定適合其他人的家庭情況。
不過因為大家對保險理財確實有很多不同的需求,今天再給大家推薦孫明展老師的這篇關於家庭保險規劃的家庭路線圖,希望對大家理清家庭保障規劃有所幫助。大家都知道,孫明展老師是老朋友了,也是我之前的家庭理財規劃師,每次讀孫老師的文章都會有一些收穫,大家不妨可以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
文/孫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