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向熱衷於中醫的楊女士的孩子犯病了:
頻繁嘔吐伴有發熱38.5℃,
咽喉腫痛,
食慾差,口苦,
大便稀,精神狀態差。
前醫用小柴胡劑,熱勢稍緩,仍發熱嘔吐。又用銀翹散,因藥味苦小兒服藥即吐。
病作四五日,實在不想輸液,無奈遠在外地,微信求診於我,因前時患兒找我看過,對其身體狀況頗有了解,勉為就治。其母告知孩子伸舌便欲吐,拍攝不清晰
觀其舌苔白膩,結合症狀綜合判斷,考慮溼溫。
溼鬱於裡,陽氣鬱遏,津液不行,故發熱嘔吐。嘔吐正是疾病在尋找出路,病似少陽證,但並非少陽傷寒,所以小柴胡劑效果不佳。
火源是陽氣,水壺處於鬱閉狀態
這時候,治熱不在清其熱,而在芳化其溼,
1月28日方
所以,用
藿香、佩蘭、白豆蔻化其溼,
蘇葉、半夏開其鬱;
半夏配厚樸恢復胃通降之性;
久吐必傷津液,
蘆根、白茅根、葛根生津。
服藥後,
舌面較乾淨
膩苔褪,熱退,嘔吐止,精神漸佳。
熱傷津液,煉液為痰,以千金葦莖湯合化溼劑善其後。
1月31日方
治病不難,難在識病。只有認識這個病,才能胸有成竹,遊刃有餘,否則,很容易被表象迷惑,見病治病,看到熱象就清熱,像少陽證就小柴胡,醫之大忌!
若有啟發 點讚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