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藏著意外,誰能想到:
打個雞蛋做個糖心蛋,會有危險;吃個沒煮熟的雞腿,也可能會引起無休無止地腹瀉和嘔吐……
這全都是因為它---沙門氏菌,來自最原始的威脅。
沙門氏菌屬腸桿菌科,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是一大群寄居於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的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並不斷隨著人和動物的排洩物分布於土壤、水和腐物中。沙門氏菌是經糞→口途徑傳播,故攝入汙染了沙門氏菌的食物是唯一的感染方式。沙門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生存3-4個月,在自然環境的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沙門氏菌最適繁殖溫度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對熱抵抗力不強,在60℃15分鐘可被殺死。
在世界各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蛋、家禽和肉類產品是沙門氏菌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感染主要取決於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體狀況,受威脅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個體。
一般表現為急性起病,高熱甚至可以發生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粘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噁心、嘔吐、腹痛和裡急後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如高熱、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兒童應注意有沒有脫水(嘴唇乾燥,尿量減少、眼窩凹陷等)、腹脹、精神轉差、高燒不退、大便內黏液血絲增加等現象,如果有應儘快就診同時最好將寶寶的便便帶給醫師看。大便顯微鏡檢查可見多數白細胞和紅細胞。絕大多數病人大便可培養出沙門氏菌,為確診的主要依據。
治療:
沙門氏菌以抗菌藥物治療為主,最好參考藥敏結果來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療程約10-14天。其它治療主要為調整飲食、防治脫水等。
預防:
1、控制傳染源。對急性期病人應予隔離,恢復期病人或慢性帶菌者應暫時調離飲食或幼託工作。妥善處理病人和動物的排洩物,保護水源。不進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內臟等。
2、切斷傳播途徑。把住「進口」關,病菌主要經口侵入人體,注意飲食、飲水衛生。保持食品清潔,炊具、食具必須經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時要分刀、分板。食用時要煮熟煮透,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不喝生水。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