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雷
單位:長春市中醫院
一、小半夏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8條: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20條: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2條: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條文中論及嘔吐,心下痞,噦,谷不得入,皆心下有痰飲故也,或痰飲上逆,或痰飲阻滯氣機,故取半夏降逆止嘔,生薑溫中逐飲。本方加茯苓,即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小半夏湯而有茯苓證者,不但心下痞,膈間有水,還兼有眩暈或小便不利,或煩或悸者。馬家駒老師常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代表方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此方加厚樸,蘇葉,即半夏厚樸湯,治外邪裡飲,痰氣互結。加陳皮,甘草,即是二陳湯,常見馮老於半夏厚樸湯的基礎上,適證選用陳皮、甘草、杏仁、桔梗、枇杷葉等,治療太陽太陰合病的咳嗽。
二、生薑半夏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21條: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取大量生薑汁與半夏同用,加強了溫中止嘔的力量,適用在小半夏湯的基礎上,見痰飲更重,嘔惡甚者,馬老師課程裡講說,欲取生薑汁一升,那麼生薑的用量是遠遠大於一升的。
三、半夏乾薑散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20條: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此小半夏湯重以乾薑易生薑,溫中力量更大,偏於裡虛寒者。
四、半夏乾薑人參丸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6條;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胡老註解:婦人妊娠惡阻劇甚,服其他治嘔藥而嘔吐還不止者,宜乾薑半夏人參丸。
五、甘草乾薑湯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乾薑湯的作用主要在於條文中的「以復其陽」,溫中逐飲,緩急生津,也為四逆輩的基礎方,常用於裡虛寒的太陰病,厥陰病中。
六、生薑甘草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附方(三):《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參姜草棗四味藥,也被稱之為仲景四君子湯。是傷寒論中健胃生津液的主要組成,其加減變幻在眾多方劑之中,尤為多見。或虛寒、或虛熱、或防止發散與瀉下太過、或取一味、或取兩味、或取三味、或四味同用,幾乎涵蓋了六經。
七、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此心下痞,為熱邪所致,未與有形邪實相結,故按之不痛而濡,故以麻沸湯漬之,苦寒清熱除痞又不至於大瀉下。
幾個方證單元複習過後,再來看半夏瀉心湯的條文。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原具備小柴胡證的病人,應以小柴胡湯治之,但醫者不察,用了巴豆類瀉下藥。
1、誤下以後,仍然存在小柴胡湯證,那仍然與小柴胡湯,可能出現戰汗,病遂解的情況。
2、小柴胡湯證誤下以後出現了變證,心下這塊,或按之石硬,或滿而硬痛,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那屬於實熱結於裡之陽明病,大陷胸湯方證。
3、小柴胡湯證誤下以後出現了變證,心下這塊,覺得痞滿堵塞,脹悶但不痛,或有微痛,此為痞,也沒有胸脅苦滿了,小柴胡湯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主之。實則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乾薑易生薑。於此可見三方之鑑別點。
觀半夏瀉心湯之組成,似有幾組用藥方向。
第一、誤下而致的胃虛(但不僅限於誤下而致,本質是有胃虛)以人參所主的胃虛邪乘,心下痞硬。如理中湯,桂枝人參湯,厚姜半甘參湯,四逆加人參湯等。
第二、以芩連所主的熱痞。從瀉心湯變化而來,因為入煎劑,便去了大黃。苦而洩熱,向下降之,故方證中可見近似陽明熱擾的表現。即熱證,實則是病位在半表半裡的熱。
第三、以甘草乾薑湯溫中祛寒,故方證中可見近似太陰病的表現,即寒證,實則是病位在半表半裡的寒。
第四、以人參,大棗,甘草組成,健胃生津,甘緩補虛。既有前線戰士衝鋒陷陣,亦有後勤戰士鞏固後方。故方證中可見胃虛津液不足等表現,即虛證。
第五,以乾薑半夏散所主的,辛以散結,降逆止嘔,因勢利導,故方證中可見胃虛生飲,作嘔的表現。本方與人參相伍,即乾薑人參半夏丸,治嘔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故半夏瀉心湯方證中含有虛,實,寒,熱,飲。以方中諸方證單元補虛瀉實,溫寒清熱,健胃生津。也就是馬家駒老師在書中所謂的辛開苦降甘調。
陳雁黎先生云:「乾薑半夏黃連黃芩與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此兩大配伍為消化呼吸兩大系統經典組合的主力軍。」
接著仲聖示人以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法,使學生們領悟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大法。
甘草瀉心湯:如比半夏瀉心湯證中氣更虛者(屢經誤下)加甘草至四兩緩其急迫,(如在梔子豉湯證基礎上見少氣者,加甘草成梔子甘草豉湯。)以心下痞硬(比半夏瀉心湯的心下痞要重)下利數十行,完谷不化,乾嘔心煩為著眼點。(或口舌糜爛,前後陰潰瘍屬於狐惑病者)
生薑瀉心湯:如痰飲更重,噯逆甚者。加生薑四兩,成小半夏湯。乾薑從三兩減至一兩。治心下有水氣,腸鳴下利,但嘔吐重於下利,心下痞硬,幹噫食臭。
1、如有陽明熱盛者,可適證加入生石膏。
如胡老一則醫案。 程某,女性,33歲,病歷號37488,1967年3月7日初診。原有肝炎,近1個月來噁心納差,心下痞滿,腹鳴便溏,舌糜且痛,苔黃,脈細弱。
證屬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半夏瀉心湯:
半夏12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乾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結果:藥服3劑證愈。
2、如胸滿,腹脹納差,小便不利或眩悸者,可加茯苓,陳皮,枳實,即合用了茯苓飲,增加溫中化飲的力量。如跟診馬家駒老師時的一則醫案,具體如下:
患者:劉某
性別:男
年齡:38歲
初診時間:20201121
主訴:失眠
病史:尿常規潛血++
刻下症:眠差易醒,臉上痤瘡,頭上起痘,納差,有食物停滯感,腰涼,腰疼,大便幹稀不調,四逆,口乾,無明顯口苦,口氣重。易疲勞,精神差,記憶力差,胸悶氣短,胃脹,心下發堵,口中黏膩不爽,不敢貪涼,食則胃脹。
舌體胖大,苔膩,邊有齒痕。脈沉細弱。
方:
姜半夏15 黃連6 黃芩10 乾薑6
大棗10 黨參10 炙甘草6 生白朮18
茯苓30 陳皮30 枳實10 合歡花15
七劑。
3、如胸中煩熱與氣逆,加降衝逆的桂枝,或增量黃連,即合用了黃連湯,跟診馮老時記錄的一則醫案,具體如下:
患者:滕某
性別:女
年齡:52歲
時間:20201204
主訴:腹瀉
病史:糖尿病
刻下症:腹瀉6-7年,日三四行。胃冷,腹涼,腸鳴,口乾口渴,上半身烘熱汗出,盜汗,汗後易冷,納可,小便頻數,無夜尿,脖頸後疼痛,手足覺熱,眠可,腳掌溼疹,發紅脫皮作癢。苔白,脈細。
方:
炙甘草6 炮姜10 黨參10 姜半夏15
黃芩10 黃連5 桂枝10 赤小豆15
當歸10
自加大棗4枚,七劑。
4、如裡虛寒甚,機能沉衰者,可增乾薑加附子。
5、……
如此,我通過學習幾個小方證單元,對於理解三瀉心湯,甚至於舉一反三學習其他方劑,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傷寒論中如此的方證單元還有很多,如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麻黃甘草湯、大黃甘草湯、澤瀉湯、桔梗湯、枳術湯等等等,這些小的方證單元,婁紹昆先生與費維光先生稱之為「方基」,在其著作中,多有論述,這無疑是學習傷寒論方劑其中一個很好切入點,學習中醫任重而道遠,我將上下而求索。
推薦作者文章:一不小心得了個條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