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數字來衡量很多事:2塊錢的公交,15塊錢的盒飯,100天的高考倒計時,每個數字的背後都有其承載的故事和意義。
距離新冠疫情爆發已經過去了近兩個月,162個單位、20萬毫升、60萬毫升……疫情期間的這幾組數字,讓中國的獻血者受到了世界各國網友的稱讚和欣賞,一串串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是一顆顆跳動的真心。
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積極獻血以確保武漢穩定供應。前幾天,國內各省向武漢進行血液援助的視頻在YouTube上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紛紛留言。
這些留言被網友翻譯過後發在了b站,於是,在彈幕區和留言區,中國的網友為他們進行了解答。
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不吸取任何教訓。但此刻看到這些留言,想反駁一下。
我們當然吸取了教訓,當時間的尺度拉開,全世界都看到了幾千年的文化讓中國人擰成了一股繩,看到了人們對無償獻血正在慢慢改觀。
疫情發生之前,隨便打開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帖子和視頻,下面的評論總是讓人感到憤怒和寒心:定期捐獻血小板,有人說他是醫院的託;發帖子詢問自己吃過感冒藥是否能獻血,有人回答他獻血不好,即使沒吃藥也不要獻血;分享自己真實的獻血經歷,有人說他是個傻子……
但經歷過一場疫情,看到鍾南山院士呼籲大家獻血的新聞,看到各省市支援武漢的血液數量,越來越多的人放下戒備,勇敢的向無償獻血邁出了一步。
於是,風向開始變了。
分享自己疫情期間獻血經歷的視頻越來越多,鼓勵大家無償獻血的帖子越來越多,各血站官微分享出來的獻血者故事越來越多,誇讚和叫好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大夫說,因為疫情大家不出門,導致血庫的血量告急。雖然新冠肺炎的治療本身不用輸血,但醫院其他病人需要,還有併發症病人也需要,需求量增加了,但是供應卻減少了。
在我獻血的過程中又來了三個志願者獻血。因為聚集度要求,就在車下面站著等。我看了好感動,所以拔完針就趕緊走了,讓人家少等一會兒。
自從高中畢業,我就有想法要去獻血,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和動力去做這件事,關於鍾南山院士近期呼籲民眾主動加入無償獻血行列的這一號召,我終於下定了決心。
在父親的陪同下,我來到了血液中心。當我坐到抽血的位置上進行消毒工作時,我還是有些緊張的,但在反覆握拳的五分鐘內,深紅翻騰的血液讓血袋還有我的內心都逐漸飽滿了起來。
在收到血液中心給我發來的簡訊時,我還沒太當回事,隨手截圖發到了微博上。
有一個朋友轉發了這條微博,他說:「家裡有了病人之後才知道,血庫的血小板都缺的特別厲害,前段時間為了滿足我妹輸血小板的需求,拉著周圍好多朋友都去獻了血,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在血站的大門口詢問路人能不能幫忙獻血。」
於是我在打電話詢問了最近的獻血點之後也拉著另一位朋友跑去獻了血,他是第一次獻血,我已經滿五次了。
我們獻血的出發點不是獻血有什麼益處,這些都是次要的,我們獻血的目的是呼籲大家,尤其是現在的疫情期間,如果身體健康,還是要儘可能的幫助別人,這樣的話,在未來,別人也會幫助自己。
一場疫情,讓大家對無償獻血的觀念產生了變化,獻血開始為群眾所接受,甚至已經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獻血人數在不斷攀升,很多公民已經意識到無償獻血對於全社會的積極意義,也願意用自己的愛心奉獻來幫助和挽留更多的生命,我們對此感到欣慰。
泱泱大國文明久遠,我們總是在強調仁義之心,希望不是只在災難到來之時才能感受到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 只在災難到來之時才知道國家對我們的付出,而是大家都能明白,長期堅持的公益奉獻遠遠大於危難面前的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