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大省,山東的方言雖都以北方官話為主,但據地方不同,口音也千差萬別,主要分為三種:魯西北講的是冀魯官話,魯西南說是中原官話,山東半島念的是膠遼官話。
魯西北的冀魯官話
「天有泰山陰陽割昏曉,煙雲輕籠山石,奇秀交織;地有泉潭平地湧出白玉壺,濯塵土映九天,水湧若輪。——濟南」
濟南話特點與這座城市從古至今的歷史文化、經濟地位分是不開的。現代的濟南話仍然保留著許多古漢語中的詞彙和語音,如宋代的「夜來」(昨天),明代的「崴拉」(走路時腳向外傾斜)、「倒達」(還嘴)、「仰擺」(仰面躺著)、「固踴」(動彈)等等。
「琵琶玎玲,吟唱黃河九曲十八彎,從天而降入海口;棠梨蔽芾,雕刻門神賜福佑年安,又染上畫布一點藍。——濱州」
濱州話和普通話在詞語的讀法上頗有不同。例如:「前天」讀為「潛質」,「中午」讀為「晌末頭」,「大後天」讀為「外後日」,「維修」讀為「扎過」,「棉花」讀為「娘貨」,「渴」讀為「幹闊」,「月光」讀為「光墨地兒」。
魯西南的中原官話
「尋香流連五百年牡丹園,觀百花豔麗似錦甲天下;擺舟橫渡八百裡梁山泊,聞一百單八將劫富濟貧替天行道。——菏澤」
菏澤方言生活化、口語化,就連各區縣的菏澤話也有所不同,有以下幾個特點。菏澤話一般將詞語的最後一個字讀作「lēi」或「lāi」,如「自行車」讀作「洋切呔」,「刀子」讀作「刀呔」。「的」字多讀為「lei」或者「lei」,如「美麗的(lēi)牡丹」。表示感嘆時,菏澤話會在句首和句末加上「恁(nēi)」和「哎」等字。
「孔廟萬仞宮牆,集禮治天下仁德樹人;孟府重橫交錯,揚民貴君輕捨生取義。——濟寧」
濟寧話較直,聽似罵街,實則不然,只因山東人民豪爽且不拘小節,固言語直來直去。濟寧話在聲韻上頗有講究,篇幅有限,不做贅述,寥舉幾例。「昂囊人」指討厭人;「擱了拜子」指膝蓋;「格拉子」指液窩;「啦呱」指說話聊天;「沒心煩」指不用擔心;「跟腳不?」問鞋穿著合不合適;「顛憨」指不聽話或裝傻。
山東半島的膠遼官話
「紙鳶馭風搖曳生姿,祈吉慶於青天;剪紙點睛栩栩如生,寄平安於明窗。——濰坊」
濰坊方言樸實無華,卻又不失風趣幽默,大多來源於古代漢語,但卻有著自己的特色。「張」指這樣,「張吧!」為「就這樣吧!」。「釀」指「那樣」,「釀不行!」為「那樣不可以!」。「白」指不要,「白吃生東西」為「不要吃生東西」。
「火龍秧歌氣蓋山河,趣味無窮;愛國志士前僕後繼,守衛邊境。——威海」
威海話屬於膠遼官話的一種。「dei」 為「對」的發音。「den」為「蹲」的發音。「yue」為「若」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