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罵人,不是粗口。這真的是一個城市的名字。
「我孫子市」是日本千葉縣的一個市,人口十幾萬,位置離東京不遠,日語讀「あび こ(Abiko)」。「我」讀「ア」,「孫子」讀「ヒコ」(連讀時「ヒコ」濁化讀為「ビコ」)。「我」的讀音是從古語來的,「孫子」的讀音是其按其意「孫之子」(比孫子還要小一輩!)確定的。在大阪市住吉區和大阪府泉大津市也有同樣的地名。滋賀縣中部的愛知郡秦町有讀音相同的「安孫子」 地名。
「我孫子」 是不是按其字面意思理解為「我孫之子」呢?如果是這樣的話,用來當地名是不是有點可笑?不妨參考幾種說法:三島敦雄指出,在印度支那的京族語言中有「アビ(火)クク(神)」一詞,即「火神」,所以地名的意思應該表示該處是祭祀火神之地。另外守田英二也指出在希伯來語中「Abik (Our Father,我們的祖先)」作地名時也是祭祀先祖之意。
央視的《巖松看日本》節目介紹,位於千葉縣的我孫子市,是一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市,但在日本,它的垃圾回收處理工作卻很有名。2005年,我孫子市的廢品再利用率達到了40%。在10萬人以上的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我孫子市從1981年就開始實行垃圾的分類回收了。當初只是分為報紙、雜誌、瓶、罐等7類,而如今則細到了17類,比如說瓶類還分為無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
據了解,每天八點半之前,居民們會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垃圾車會分別將不同種類的垃圾取走,並送到相關的地點去處理。在我孫子市,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二十多年了,而這種做法並不是這個城市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類甚至已經達到了幾十種。這種看似繁瑣的做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後以後,已經被絕大多數日本人所接受,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