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故事|外婆的窩窩頭

2021-02-17 吉林廣播網

文 |李俠

講述 |於昕

【 敬 請 收 聽 】

小年這天,回到熟悉的家鄉小鎮,正趕上老街的大集。

身旁到處是提著大袋小袋的人們,路的兩側是琳琅滿目的年貨,很是誘惑人。糖葫蘆、烤紅薯、雞湯豆腐串的叫賣聲,一聲高過一聲;老字號肉丸、鍋貼、炒粉等,看著就想吃。每當這個時候就恨不得自己是個抖音開直播的大胃王。

我一路走來,隨著記憶尋找美食。

年末歲尾,

大街上到處是置辦年貨的人們

突然間,我被現場製做小窩窩頭的味道吸引了,剛出鍋的一個個小窩頭金黃金黃的,散發出絲絲玉米的清香。做窩頭的老婆婆看上去至少有七十多歲,熱氣騰騰升起間,我的眼前恍恍惚惚地湧現了小時候外婆做窩頭的場景。

  

小時候,我跟隨外婆在滿族屯長大。那時候,主食多是玉米、高梁米之類粗糧。可外婆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變著花樣地把難吃的夥食做成美味,比如窩窩頭。

外婆做窩頭一般都是自己磨麵。把一大瓢黃豆和玉米,倒進磨盤上的漏眼中。架上磨杆推轉起來,我就在後面推外婆,一圈、兩圈、三圈……外婆一會兒手推,一會肩扛。隨著磨石不停地轉動,黃澄澄的麵粉就淌了下來。

金黃的窩窩頭,

現在也成了飯店裡的一道精緻好菜

進入臘月,精磨的玉米豆面做成的窩頭跟平時吃的不一樣,因為那是過年待客的佳餚,也是外婆家祭祖的供品。這在窩窩頭類中要算是上等的了,比平時玉米面摻谷糠的窩窩頭可好吃多了。

每次做窩頭時,外婆都說,這可是皇上吃的。若干年後,我在一本史書中發現乾隆年間,《膳單》竟然記載著皇帝喜食素膳粗糧,對窩窩頭、餑餑等情有獨鍾。 

正月裡,外婆做出來的窩窩頭多樣也多彩,比如大蘿蔔櫻子窩窩頭,還有白菜葉窩窩頭,野山菜窩窩頭等等,還有炒窩窩頭,窩窩頭湯,烤窩窩頭片等。

雖然外婆的烤窩窩頭沒有這般精緻,

但也是又香又脆,深得我們小孩子喜愛

我們小孩最愛吃的就是炒窩窩頭。有時早上剛睡醒,不願意起來,就趴在被窩裡看外婆準備早餐。

外婆先把蒸好的窩窩頭切成小塊,用少許的豬油炒,炒得顏色變得焦黃香味也就出來了,再加上蔥花,青菜,一大盆往八仙桌上一擺,看著就有食慾。再看我們,一個個跟小貓一樣,聞著味以最快的速度套上棉衣棉褲,圍坐在一起,吃得呼嚕呼嚕的,滿喉嚨的香爽。

烤窩窩頭,就更簡單了。尤其是在冬天,把窩窩頭切成薄片,放在鐵絲網,擱在火盆上。一會兒功夫,就烤得滿屋飄香。

在冬天,

鄉下的火盆可以烤很多好吃的

如今生活好了,會做窩窩頭的人少了。過去作為尋常百姓家主食的窩窩頭,也上升到粗糧細做的養生地位。人群中排著長隊買上窩窩頭的人,都禁不住誘惑地咬下了一口,連連稱讚著味道好吃,就是小時候的那個味兒。

眼前的一盞盞燈籠、一幅幅對聯、還有那一串串鞭炮、一張張笑容……我一路走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記憶中,

我們圍著外婆做窩窩頭的樣子

相關焦點

  • 周末聽歌:潘安邦《外婆的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是根據潘安邦童年在澎湖與外婆祖孫情深的故事改編,是歌手葉佳修第一次為潘安邦填詞譜曲的歌。1979年,潘安邦憑藉該歌曲當選年度「臺灣最佳新人獎」。雖然是一首成名快40年的老歌,但聽起來還是那麼的親切。今天,是應荷友@孩子 的點播而推送給大家。
  • 外婆,您一路走好!
    舅媽家樓下,只見二舅和表哥抬著外婆帶有餘溫的遺體將她放入二舅的車後座,這是要把外婆帶回老家。遺體放入後座,有點出來,我就輕輕拿起外婆的腳將它彎曲。那帶有餘溫的腳告訴我,她剛走不久,只是差那麼一步,我就送到了,可惜,這樣的機會再也不會有第二次……妻子開車,我們趕往外婆老家——鳴鶴。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
  • 原來,外婆不叫「外婆」
    ,女孩匆忙趕到醫院,可她並不知道外婆住在哪個病房,在醫院走廊上四處尋找,開著門的病房一間間探頭張望,可就是沒找到外婆。不少網友紛紛留言,簡簡單單的文字裡,藏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外婆、關於想念」的故事。:外婆的名字是從此見不到的那天才知道的。
  • 《外婆的澎湖灣》: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
    《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是由臺灣歌手潘安邦於1979年主唱而紅的成名作,是潘安邦用真情來唱響,屬於他自己與外婆的真實情感故事與難忘回憶。該歌曲在198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後,更是紅遍歌壇,傳唱於海峽兩岸。
  • 館中小友隨筆|第一個故事《外婆的網絡新時代》
    一進家門,就被外婆賣力的網絡語言吆喝給吸引住了,我撲哧一聲笑出聲來:「喲,外婆,你這網絡語言用得挺溜呀!怎麼不偷菜啦?」  外公見外婆忙著和群友交流,沒空搭理我,忙解釋道「唉,偷菜已經被你外婆淘汰了。她看到網絡廣告上打著拼多多3件9塊9包郵,便下載了這個App玩一玩。可惜,好奇害死貓啊!你看,她一學會網絡購物就,用微信裡的錢在拼多多裡買了一堆9.9包郵。」
  • 不要冰冷風:兒時外婆用手搖扇,20年後用海爾舒適風
    在廣州一座老宅裡,外婆就用一把老蒲扇,陪伴著外孫安然度過美好而珍貴的童年時光。長大離家在外,外孫總是想起與外婆在一起的每一個清涼夏夜,看著外婆漸漸老去,他為家裡添置了一臺海爾舒適風空調,用自然般的風感陪伴外婆,感恩外婆與他相伴的美好歲月。這溫暖一幕,就發生在海爾《懂你冷暖才是家》的感恩月視頻中。外婆一天到晚忙個不停,悄悄施展著她的「魔法」。
  • 董真 | 1980年,枕著「外婆的澎湖灣」入睡
    比如那個時代小孩特別喜愛的三小件小人書、跳皮筋與橘子汽水街頭巷尾都是孩童嬉鬧的笑聲再比如上世紀80年代發行的歌曲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羅大佑的《戀曲1980》還有葉麗儀的《上海灘》……雖然都是老歌,可聽到旋律依舊能哼唱出來80年代的風採就這樣為音樂所記載《外婆的澎湖灣
  • 外婆,我想帶你去澎湖灣
    文|阿季我承認,比起愛外婆,我更愛外公。外婆個性太鮮明,外公永遠是憨憨的樣子,只有被外婆欺負的份。
  • 周末故事|張鼓峰紀念館:一段由他守護的邊關記憶
    關於發生在張鼓峰的故事,我自己一邊走訪,一邊查閱資料。左一為走訪中的劉叢志張鼓峰戰鬥雖然只持續了11天,但是對世界、對二戰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段歷史發生時,是當時日本佔領東北之後,又在1938年發動了對蘇聯一場試探性進攻。
  • 不忍心78歲的外婆還在辛勞,孫女做出這個神器!
    翁鈺婷,臺南科技大學產品設計系畢業生,2016年,她和三個小夥伴一起合作,為自己78歲的外婆設計了一件禮物
  • 華裔小哥翻出93歲外婆私藏相冊,才發現她深藏了一個秘密....
    外婆去世後,小哥才發現原來她留了好多老照片。通過這些老照片,他才第一次真正領略到外婆年輕時的風採!2月份,外婆去世後,小哥第一次看到了她留下的這些秘密影集。這一看,他也是震驚了:原來外婆年輕時曾經那麼光彩奪目!穿著各式各樣的旗袍,優雅又美麗。
  • 外婆將有毒農藥當澱粉做雞蛋餅,倆娃吃後身亡
    該負責人介紹,8日倆娃去看外婆李某某,當天下午李某某給孩子們吃了豬肉米飯,第二天孩子們起床後要吃雞蛋餅,李某某疼愛孩子專門用5顆雞蛋做了3張雞蛋餅,過程中卻誤將家中存放的有毒農藥當成澱粉和面。雞蛋餅做好後,李某某捨不得多吃,只是嘗了一點出現了中毒跡象,所幸食用不多處理及時現身體已無大礙,但倆娃吃了大部分雞蛋餅不幸身亡。
  • 真相大白 :陳若儀的媽媽首次出鏡,小孩更親近外婆,林志穎的媽媽有點孤單
    而如今陳若儀的媽媽也會兩個小孩子說這種話,讓人感覺很溫柔好相處,因此小孩更親近外婆。除了相處時間不長以外 ,林志穎的媽媽也太講究。一家人帶著孩子出來玩,林志穎的媽媽則要求找乾淨點的地方。他們第一時間選擇了外婆,可見外婆比奶奶更重要。
  • 」周末陪玩師「招募啦!約嗎?
    A:陪「陪玩邀約」發起者周末一起出來玩的人。Q:陪玩師會讓人誤解嗎?A:不會的,我們的「周末陪玩「活動沒有任何商業性質,也不存在任何利益關係。陪玩邀約發起者以及陪玩師都只是為了匯聚相同愛好的朋友,找到心靈共鳴的玩伴,讓自己的周末充實起來。
  • 美國小哥翻出外婆生前相冊,發現她竟是中國超紅歌星?網友:簡直太驚豔了
    他的外婆在三個月前去世,之後在收拾東西的時候,他發現了外婆生前私藏的一本相冊。我姨媽回想起,她曾經問過外婆,看她能否看看那些照片,外婆笑著說:「我走的時候,你可以看看。」leave behind的中文含義是「留下、遺留」,比如leave a name behind意思就是「留名後世」。而相冊裡的老照片讓小哥不淡定了,因為外婆的身份好像遠不止他想的那麼簡單。
  • 外婆送給孩子的壓歲錢,全家人十分眼紅
    外婆送給孩子的壓歲錢,全家人十分眼紅。俗話說隔代親,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了吧,有個朋友,其嶽母在去年過年的時候送給孩子一些壓歲錢,算是外婆給孩子的壓歲錢,按理說壓歲錢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這些壓歲錢引來了全家人的注意,可以說全家人是十分眼紅的,因為這些錢幣不簡單。
  • 把我帶大的外婆去世了,我想請個喪假怎麼這麼難?
    C姐辭職的原因很簡單,小時候C姐爸媽忙,沒空照顧她,她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前不久外婆去世了,C姐想回家送外婆一程,可公司說什麼也不準她請假,憤怒不已的C姐乾脆請辭。直到現在,C姐提起此事,認為自己休喪假的權利被侵犯了。
  • 2歲半小女孩脖子上戴金鎖 陪外婆買菜時遭搶劫
    最合理的價格昨天10:57,來女士來電:我們這裡,一個小女孩跟外婆買菜的時候,項鍊被人摘去了。小孩哭煞,她奶奶開始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呢!記者核實報導:事發地點在杭州大學路新村24幢附近的小區馬路上,沿街各色小商鋪有幾十家,琳琅滿目,非常熱鬧。昨天上午10點30分左右,來大姐就在附近買菜,突然聽到一個小女孩的哭聲。
  • 《信箋故事》:未成年人性侵案受害者的自我剖析.
    電影《信箋故事》改編自導演珍妮芬·福克斯的親身經歷,用一個13歲受害女孩的身份告訴成年人的世界:偽裝得再漂亮,傷害也依然存在。珍妮芬在13歲的那年,創作了一個故事。她告訴別人,這個故事完全是她杜撰的。而後她封存了自己關於這件事的記憶,也同時欺騙自己,她處於一段戀愛中,只是對方年紀有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