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俠
講述 |於昕
【 敬 請 收 聽 】
☟
小年這天,回到熟悉的家鄉小鎮,正趕上老街的大集。
身旁到處是提著大袋小袋的人們,路的兩側是琳琅滿目的年貨,很是誘惑人。糖葫蘆、烤紅薯、雞湯豆腐串的叫賣聲,一聲高過一聲;老字號肉丸、鍋貼、炒粉等,看著就想吃。每當這個時候就恨不得自己是個抖音開直播的大胃王。
我一路走來,隨著記憶尋找美食。
年末歲尾,
大街上到處是置辦年貨的人們
突然間,我被現場製做小窩窩頭的味道吸引了,剛出鍋的一個個小窩頭金黃金黃的,散發出絲絲玉米的清香。做窩頭的老婆婆看上去至少有七十多歲,熱氣騰騰升起間,我的眼前恍恍惚惚地湧現了小時候外婆做窩頭的場景。
小時候,我跟隨外婆在滿族屯長大。那時候,主食多是玉米、高梁米之類粗糧。可外婆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變著花樣地把難吃的夥食做成美味,比如窩窩頭。
外婆做窩頭一般都是自己磨麵。把一大瓢黃豆和玉米,倒進磨盤上的漏眼中。架上磨杆推轉起來,我就在後面推外婆,一圈、兩圈、三圈……外婆一會兒手推,一會肩扛。隨著磨石不停地轉動,黃澄澄的麵粉就淌了下來。
金黃的窩窩頭,
現在也成了飯店裡的一道精緻好菜
進入臘月,精磨的玉米豆面做成的窩頭跟平時吃的不一樣,因為那是過年待客的佳餚,也是外婆家祭祖的供品。這在窩窩頭類中要算是上等的了,比平時玉米面摻谷糠的窩窩頭可好吃多了。
每次做窩頭時,外婆都說,這可是皇上吃的。若干年後,我在一本史書中發現乾隆年間,《膳單》竟然記載著皇帝喜食素膳粗糧,對窩窩頭、餑餑等情有獨鍾。
正月裡,外婆做出來的窩窩頭多樣也多彩,比如大蘿蔔櫻子窩窩頭,還有白菜葉窩窩頭,野山菜窩窩頭等等,還有炒窩窩頭,窩窩頭湯,烤窩窩頭片等。
雖然外婆的烤窩窩頭沒有這般精緻,
但也是又香又脆,深得我們小孩子喜愛
我們小孩最愛吃的就是炒窩窩頭。有時早上剛睡醒,不願意起來,就趴在被窩裡看外婆準備早餐。
外婆先把蒸好的窩窩頭切成小塊,用少許的豬油炒,炒得顏色變得焦黃香味也就出來了,再加上蔥花,青菜,一大盆往八仙桌上一擺,看著就有食慾。再看我們,一個個跟小貓一樣,聞著味以最快的速度套上棉衣棉褲,圍坐在一起,吃得呼嚕呼嚕的,滿喉嚨的香爽。
烤窩窩頭,就更簡單了。尤其是在冬天,把窩窩頭切成薄片,放在鐵絲網,擱在火盆上。一會兒功夫,就烤得滿屋飄香。
在冬天,
鄉下的火盆可以烤很多好吃的
如今生活好了,會做窩窩頭的人少了。過去作為尋常百姓家主食的窩窩頭,也上升到粗糧細做的養生地位。人群中排著長隊買上窩窩頭的人,都禁不住誘惑地咬下了一口,連連稱讚著味道好吃,就是小時候的那個味兒。
眼前的一盞盞燈籠、一幅幅對聯、還有那一串串鞭炮、一張張笑容……我一路走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記憶中,
我們圍著外婆做窩窩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