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國際教育面臨極大挑戰,家長們也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出國留學?要不要讀國際學校?內憂外患之下,很多家長學生開始擔憂未來國際化教育的前景,擔心國際教育的黃金時代是否已經過去。
這也確實關乎著中國上百萬家庭與學生現在與未來的求學之路。是繼續選擇國際課程,走體制外的國外升學途徑;還是轉軌、重返體制內,走國內中、高考升學之路,眾多家庭為此左右為難。
往前走,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往後退,孩子能否適應國內較為傳統的教育環境,在更為嚴酷的競爭氛圍中勝出?
能否有這樣的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再是中外對立分離,只能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是體制內、要麼是體制外,別無它途。
這也給了國際學校教育者們很多思考,其實國際教育不能僅是一條「單行道」,21世紀的好教育,本質上應是能給學生提供多元化選擇的「國際化教育」,真正的「國際化教育」,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英美教育,在中國語境下,應是「中外融合」的教育。
這種「中外融合」的教育,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徵與原則。
國際化教育並不能歸之於「英語教育」,家長千萬不能讓孩子「母語錯位」,這是近些年來中國國際化教育的最大誤區——似乎英語好了,就是國際化教育了。
確實,國際化教育不能沒有紮實的英語基礎,國際化教育是要培養孩子的雙語或多語的能力,但國際化教育一定要以母語優先,作為在中國語境下真正國際化教育教學的出發點。
簡言之,就是要以國內課程大綱及知識內容為主體,再來引進、結合國外優質課程特色與精華。尤其是近期教材政策出臺——中小學階段禁用國外教材,國際學校更應該用這種方式來保持特色的教學效果。
在基礎學科的整合梳理方面,能建構起以體制內課程內容為主的「中外融合」課程,但在拓展、選修、探究、項目式學習等方面更多地引進借鑑國外課程,讓國外課程的豐富性、多元化、可選擇性與體制內基礎學科的系統紮實相結合,將為孩子們的學業打下更寬厚的基礎。
中國的國際化教育的確要有課程的優化,但更要有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體制內課堂的僵化、學生的死記硬背、被動式、填鴨式的學習,可能比課程內容的變革,要來得更為迫切!
所以,課堂的重構與變化,也是師生關係的根本性變化,課堂中包容奇思妙想、探究試錯,也允許挑戰權威、獨立思考,當然也鼓勵小組合作、分工協作、互幫互助、共同建構。這樣的課堂,才會有真正有效的深度學習。
國際化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個有堅實牢靠的本土身份認同,但同時具有全球視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格或優秀成員,他既可留在本土讀書學習、工作生活、又可逾越語言文化、國界地域差別,在世界任何地方學習生活工作。
寫在最後:
探索實踐中的國際化教育,這也是我們中國教育人應盡的使命與義務。同時,家長也會考慮到底要不要出國、留學到底值得選擇嗎?然而,您在糾結要不要出國時,還有大批優秀的人從未停止腳步,他們在更努力地衝擊世界名校!
如果您想諮詢國際學校招生及入學條件事宜的話,可以撥打400-601-6869免費熱線進行諮詢,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填寫您的意向,還能獲得優質院校推薦,老師會第一時間與您聯繫。
您也可以直接在文章下方留言,留下想諮詢的目標院校名稱,途老師將實時為大家進行解答,也可掃碼下方二維碼測試,為孩子匹配合適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