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欠的這份團圓,疫情過後,我們補上!

2021-02-22 蓮都發布

此刻,

所有堅守

▲「所有的堅守,願每個人都平安健康!」

▲27日,峰源鄉高山地區下起了白茫茫的雪花,卡點值班人員在極其溼冷的情況下堅守崗位。「謝謝最美堅守!」

▲「等一切都過去了,一起回家好好吃頓湯圓!」

▲每天2萬多步的背後,是日夜不停地奔波和不厭其煩的測溫、記錄。「用自己的力量,守護一方百姓的平安。」

▲「前方有我們,請全區人民放心!」

▲萬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王靜剛剛援川回來,又投入戰「疫」。「等『戰鬥』勝利,一定要好好陪陪家裡人」

▲2019年新晉新郎官,按麗水的風俗過年是要走親戚「認女婿」的,為了抗擊疫情甚至顧不上在除夕夜給丈母娘通個電話拜年。

▲數不清手抬起了多少次,記不得說了多少次的「你好,測量一下體溫,請配合」,但始終相信,陽光終會在黑夜後到來。

▲曳嶺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上門為結核病管理對象上門隨訪、採集標本、代為配藥。

▲流動醫院(巡迴診療車)春節無休,巡迴到村、服務到戶、宣傳到人、排摸到位,力爭實現對偏遠山區群眾健康監測的全覆蓋。

▲「媽媽,你怎麼還沒回來呀?」女兒、兒子的聲音讓人心疼。「等媽媽打完『怪獸』,一定好好陪你!」

▲因為疫情,曳嶺中心衛生院藍群芳推遲了婚期。「我們把婚禮推遲吧?」

▲「你們又何嘗不是父母疼愛的孩子呢?」

▲「等戰疫結束,我們好好吃一頓!」

▲認真督查,把好各個環節,是一種責任。「我們要對每家單位、每個百姓負責!」

蓮都加油!

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

等春暖花開之時

我們繁華與共

疫情過後,一起擁抱陽光!

編輯|樓卉

通訊員|蓮都區衛健局  金晶

責編凡影  審核蘇妍

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相關焦點

  • 今年留守過年 明年團圓過年
    來自廣西河池的周岐俊,是梧州市廣播電視臺的一名新聞主播,作為一個剛入行半年的新人,在響應國家「就地過年」的號召下,他選擇在梧州本地度過今年的春節。大年初一,周歧俊早早來到單位,化妝、配音、出鏡,他告訴記者,由於疫情依然有不確定性,今年就不回家過春節了,他選擇在工作崗位上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過年。
  • 全家福上封面,今年我們雲團圓,大獎等親拿!
    一張小小的車票,承載著無數遊子渴望與家人團圓的心願。可是,疫情尚未平息,旅行聚會、回家過年、探親訪友等大規模的人員流動,都可能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風險。為了所有人的健康,也為了鞏固國家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很多人主動選擇了春節不回鄉,「原地過年」成了大部分人今年過年的新嘗試。怎樣讓這個春節更有年味兒呢?
  • 春節·團圓
    當新婚第一年遇上疫情,我和丈夫決定響應國家號召「就地過年」,與家人來一場特殊的聚會——「雲團聚」。     丈夫是一名警察,除夕和大年初一將開啟值班模式,站好崗,守護一方平安。     願來年春節,我們能與家人在江西團聚。——民二庭 林曉暉       儀式感,能讓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別樣」。
  • 舊帳不跨年,欠著我的工程款、你過年心安嗎?
    作為工程人,最怕的就是發包方或者合作夥伴拿不出工程款,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各位工程人士,都能拿到錢,安心回家過年!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在等著錢跟我的員工清帳,給辛苦了一年的工人們清帳,等著拿辛苦錢回家過年!!!一年沒有十三個月,親愛的!請你們放下所有理由,協助我們結清欠款,既成全了你成為我的優質合作夥伴,也等於成就了2018年我們的共贏!!!
  • 【時事評論】心在一起,就是團圓
    與往年春節不一樣,今年的春節,很多人響應號召,選擇就地過年。數據是現實的直觀反映,據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全國春運期間預計發送旅客17億人次左右,日均4000萬人次,比2019年下降四成多。為了共同的抗疫目標,自覺減少流動,每一個就地過年的選擇,都是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都值得致以敬意。  對於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團圓的日子,是相聚的時間。
  • 過後能補嗎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 補冬不如補霜降,這份養生指南請收好
    霜降是由秋到冬的過渡節氣,顧名思義,霜降意為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空氣中的水汽在夜晚溫度降低時遇到地面上的物體,就會附著於其表面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 豐臺環衛工人留京過年,別樣團圓
    為了讓「留京過年」的環衛職工過上一個祥和溫暖的春節,所裡提前準備了各種美食和迎新春布置活動。大家雖然不能回家跟親人團聚,但是在單位過年依然也有家一樣的溫暖。喜慶熱鬧之餘,環衛所給大家準備足夠的防疫物資保障春節期間職工們的作業安全。
  • 帶一個團圓的月餅回家,譜一曲團圓警屬情
    天心分局為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將關心關愛舉措真正「深入警心」,進一步構建和諧警屬關係,9月12日中午,分局在機關食堂開展了「帶一個月餅回家,譜一曲團圓警屬情」活動。為了這一個個帶著「溫度」的團圓月餅,分局後保科組織科裡的「能工巧匠」們,連夜工作到凌晨一點,從選材到拌料,再到烘焙、包裝,用心為全體機關民警、輔警準備著驚喜。
  • 過年了,各位欠我的錢該還了吧?曝光幾位欠錢的老賴!
    轉眼間,2018年已經結束了,快過年了,現在最著急的大概就是等著拿到錢的小老闆們。年底了,你欠我錢的同時,我也欠著別人的,我怎麼催你都是無動於衷。好像欠錢是理所當然的,甚至電話不接信息不回。 最近淘淘在微信朋友圈徵集了一個話題:
  • 春節就地過年,感謝每一個不回家的你
    「女兒,咱不給國家添亂,我跟你媽身體都好著呢,你別掛念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等疫情結束了,我們再好好坐在一起嘮嘮嗑.」      住在40小區秋水苑20棟的王正榮、蘆鳳廉老倆口今年已經72歲了,他們的兒子和女兒們都已在外地工作成家。馬上快過年了,因為疫情的原因,孩子們都不能回家過年。      「以前,不管是工作多忙,兒子和女兒都會帶著家人回家過年。
  • 老蘇的幸福"團圓年"
    老蘇是個重傳統的人,每年春節,他都想把家人召集到身邊,圖的就是一個團圓、喜慶和熱鬧,可是,兒子已經連續三年沒回家吃團圓飯了,今年又是老兩口自己過年。老蘇猶豫了幾次拿起電話又放下,他怕影響兒子的工作,因為兒子的工作性質是堅守一線、保暢護通,執勤時來不得半點分心和馬虎,尤其是適逢春節假期和疫情防控期間。
  • 就地過年,你和誰一起過?
    「今年我就……不回來了……吧……」糾結了許久你是否也如這般終於還是告知了父母這個決定選擇就地過年團圓是每個家庭的期望但這個春節成千上萬人努力把他鄉做吾鄉只為把疫情防控得更好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小年一到這年就算來了就地過年,你怎麼過?
  • 過年不欠物業費!
    一年沒有十三個月,請放下你所有的理由,協助我們結清費,我們非常非常地期待,期待來自你的最讓我們感動的那句話:「物業費已交!」從保潔到保安,從工程到客服,我們用一年的付出,給了你365天的安逸,此刻,物業費,我們需要你的支持!年前清帳不但是我們的原則,也是與你相交的默契。以往我們是如何為你付出的,此刻,也請你支持下我們。
  • 過年,欠債人說我欠他一個大紅包!
    過年,我們不是在走親戚,就是在走親戚的路上;不是在見朋友,就是在刷朋友圈;不是在蹲守在欠債人的家門口,就是在敲他家的門。
  • 快過年了寶寶被送入保溫箱怎麼辦?一家人線上「團圓」了解一下
    出生即被送入保溫箱的新生兒,往往要與父母進行短暫離別,父母也是飽受相思之苦。昨日下午3點,肖娟(化名)在手機裡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寶寶,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圍坐在一起,爭先看寶寶一眼。小傢伙可愛的模樣,讓大家笑得合不攏嘴,一家人算是隔著屏幕「團圓」了。肖娟的寶寶2月6日出生,可家人還沒來得及仔細看一下小寶寶,由於寶寶是早產兒出生體重低被送進了保溫箱。
  • 年年團圓,年年有餘
    回家歡喜大團圓,回家,回家的意念切切的逼緊,年味濃了,步履快奔向家的方向,有親人蝸居的地方就是最美團圓大過年,年年添新歲,年年歡喜年,年年有餘,年年五臨臨門。過年就是過團圓,過年就是過歡喜,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年回家的感覺真幸福,回家過年就是幸福的年,媽媽盼子女回家大團圓,有媽陪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大團圓,不求你大富大貴,大紅大紫,官運鴻通,只要你平平安安回到家,只要你健健康康笑開顏,不求你大包小包的禮品,只要你和顏悅色抱一抱,年就是期盼團圓的大聯合。
  • 就地過年,這家報紙為你拍下別樣的全家福
    2021年的牛年春節,受疫情影響,多地發出號召,鼓勵群眾就地過年,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做保障。這樣的春節不多見,這樣的春節不一般。春節之所以被關注,不僅因為它是最重要的傳統佳節,更重要的是春節能折射出不同時代的起伏變化,以及眾多個體的人生走向。今年春節更是如此。
  • 陳文華:就地過年 安心更暖心
    就地過年就是為了更好的團圓,為積極響應「就地過年,非必要不返鄉」倡議,在泰來大滿包裝有限公司工作的陳文華選擇就地過年,把家安在公司,把心留在崗位上。  正在忙著檢修的人叫陳文華,是湖南懷化漵浦縣人,今年53歲的他已經在外工作20多個年頭了,2019年,他服從公司安排,從深圳總部調入泰來大滿包裝有限公司做技術員。
  • 倡導就地過年,家鄉的味道我們負責送到!
    不到一個月,就要過年了。乾燥、寒冷的空氣中,突然就有了一點過年的味道。原本,去年春節那些缺失了的相聚,今年一直覺得可以補回來,但眼下的情況似乎並沒有那麼樂觀,一些地區突然就嚴峻了起來,讓今年的返程計劃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非必要不返鄉,多地倡導就地過年。疫情,真的一點也不能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