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振華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講人簡介:鬱振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挪威卑爾根大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法國裡昂高師等從事訪問研究。兼任第七屆、第八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形上學學會(ISM)秘書長、中國知識論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學術興趣:認識論、形上學、比較哲學。代表作:《形上智慧如何可能?》《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Philosophy Today等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文90多篇。主持過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內的多項課題,科研成果多次獲獎。
朱清華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章印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陳 勇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亞里斯多德在古典三項,即「theoria/sophia」(理論/理論智慧)、「praxis/phronesis」(實踐/實踐智慧)和「poiesis/techne」(製作/技藝)之間建立起了等級秩序,確立了「theoria/sophia」的至尊地位,亞氏方案堪稱沉思傳統的典範表述。在《柏拉圖的〈智者篇〉》中,圍繞著真、存在和時間等關鍵詞,海德格爾對沉思傳統作了一番存在論重構。在闡釋《存在與時間》如何處理古典三項的問題上,出現了兩種對立傾向,即沃爾皮模型和塔米尼奧模型。前者認為基礎存在論顛覆了沉思傳統,後者則認為基礎存在論延續了沉思傳統。在總體思路上,前者是而後者非。根據沃爾皮模型,可以勾勒出海氏方案的基本輪廓。基礎存在論之重置古典三項、超克沉思傳統,主要體現為兩大論旨:一、此在是「praxis/phronesis」的存在論化和徹底化;二、現成在手狀態(對應於「theoria/sophia」)導源於上手狀態(對應於「poiesis/techne」)。20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在效果歷史的意義上印證了海氏方案:實踐哲學的復興呼應並深化了論旨一;論旨二激發了研究者會通海氏哲學和實用主義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