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消費者聯繫到本報記者,投訴錢櫃KTV在3月底突然停止營業,他們以前在消費卡中存儲的幾千元錢不知道如何處理。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近日,消費者王女士向記者反映,清明節假期中,她和朋友到錢櫃玩,發現大門緊閉。「我的卡中還有幾百塊錢呢,怎麼辦?」
與王女士情況類似,市民徐女士也是去消費時才發現錢櫃已停止了營業。她的兩張消費卡分別是白金和銀鑽卡,其中一張卡上近3000元錢沒有消費。錢櫃的停業,讓她憂心忡忡。
上述幾位消費者表示,錢櫃突然停止營業,他們並不知情,而且辦理消費卡時預留的有電話也沒有接到通知。他們希望能找到錢櫃方面的負責人,退還卡中沒有消費的錢。
記者拿到這些卡後,先撥打上面錢櫃的電話,發現兩個電話已無法接通。隨後,記者再撥打其中兩張卡上的同一客戶經理王某某的電話,手機顯示對方是平頂山的號碼,而且多次撥打始終處於關機狀態。
(曾經的宣傳海報)
4月12日上午8點30分許,記者來到位於市火車站附近的錢櫃KTV,看到的場景令人吃驚:寬寬的樓梯內,黑黝黝的地面上,散落著亂七八糟的各種垃圾,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令人作嘔。一些垃圾袋和廣告紙板上,顯示著有關錢櫃的內容。
(現場圖片)
記者小心翼翼地躲過垃圾,欲打開通往四樓的防火門,可是大門仍然紋絲不動。隔著門縫,記者向裡看去,裡面黑洞洞一片什麼也看不清。五樓正在打掃衛生的一家公司的職員告訴記者,錢櫃3月底就停止營業了,具體什麼原因他們也不清楚。
當記者乘電梯準備離開時,在一樓的牆壁上發現高高地貼著A4紙大小的一張紙,上面有「通知:因內部原因停止營業」字樣,而且還留了一個手機號碼。
記者隨即撥打該手機號碼,對方接通了電話。記者表明身份,把相關情況反饋給他,希望錢櫃方面給消費者一個交待。這位自稱處理錢櫃善後事宜的王姓男子告訴記者,錢櫃是停止營業,不是逃離。之前他們曾在3月11日的《漯河日報》上發過相關公告,而且在工商部門備案,這都是向消費者負責任的表現。至於許多消費者沒有用完消費卡中的錢,會把此事向老闆匯報,商量一個處理辦法。
公告中這樣寫道:漯河市源匯區錢櫃餐飲娛樂廣場因內部原因,定於2016年3月26日停止營業,望本店會員卡客戶儘快來店消費。
那麼,這一公告能不能成為錢櫃的「擋箭牌」,可以不退還消費者的錢呢?
針對消費者與錢櫃這一消費糾紛,記者採訪了本報法律顧問、河南開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凱。李凱分析認為:
一是錢櫃方面的公告,屬於單方面行為,並不能憑一紙公告解除與消費者之前的約定。
二是消費者沒有義務也不可能天天看報紙留心錢櫃的公告,何況是突然公告。
三是公告內容涉嫌推卸責任,只讓消費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去消費,並沒有交待如果沒有去消費如何處理。而且即使有的消費者看到公告,如果卡中有數千元錢,在短時間內消費完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四是錢櫃屬於公司內部原因,單方面停止營業,應當承擔由此引發的違約責任,退還消費者的預付費。
五是如果是註冊的公司,既然停止營業,應當完成清算程序。如果屬於個體工商戶,登記備案的業主應當承擔起向消費者退還費用的責任。
李凱律師最後提醒消費者,如果與錢櫃方面協商不成退還沒有消費完的錢,可以向消協投訴,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漯河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齊放 劉彩霞
編輯 張波
你有什麼想和小編說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