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獨家專稿 11月20日,《飢餓遊戲》的最終章——《飢餓遊戲3:嘲笑鳥(下)》內地上映,歷時四年的反烏託邦青春電影系列終於畫上了句點。受到口碑影響,《嘲笑鳥(下)》內地首日票房僅為三千萬,首周末票房將將過億,預計總票房只能向《飢餓遊戲3:嘲笑鳥(上)》的2.23億看齊。在《嘲笑鳥(上)》上映之前,製片方宣布將《飢餓遊戲3》拆分為上下兩部,這一舉動在當時就曾受到各方的質疑,而《嘲笑鳥(上)》口碑與票房的下滑,也證實了觀眾對影片的失望之情。如今上映的《嘲笑鳥(下)》儘管做了一些補救的措施,但在完整性、節奏感上仍然差強人意。
將旗下熱門影片最終章一分為二的做法,雖然不是《飢餓遊戲》系列出品方——獅門影業的獨創,但可以肯定的是獅門影業最駕輕就熟。獅門影業曾將《暮光之城4》拆分為《暮光之城4:破曉(上)》與《暮光之城4:破曉(下)》,《分歧者》的最終章也被拆分為《分歧者3:忠誠世界》和《分歧者:上升之勢》兩部。當然,別家製片公司也有過類似的舉動,比如大家熟知的《霍比特人》系列將兩本書拆分為了三部曲,《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拆分為了上下兩部;華人導演吳宇森的「兩部」近作《太平輪》《赤壁》被拆成了四部,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也分為上下兩部上映。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這些電影如此「喪心病狂」?而這樣的做法又有無必要?
兩耳不聞粉絲怨 搖錢樹下好乘涼
2012年是獅門影業最得意的一年,年初上映的《飢餓遊戲》席捲歐美,年末的《暮光之城4:破曉(下)》餘威不減,兩部電影全球票房之和超過15億美元。獅門影業的輝煌業績成為那時國內媒體連篇累牘的話題,「獅門衝擊好萊塢六大(迪士尼、華納、派拉蒙、索尼、福斯)」「獅門打破好萊塢傳統格局」等醒目標題屢見不鮮。時過三年再看,獅門似乎並沒有改變好萊塢的格局,隨著《飢餓遊戲》系列落幕、《分歧者》系列難挑大梁,獅門影業短期內恐怕難有比肩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的實力。
獅門影業創建於1997年,以製作、發行B級恐怖片起家,多年來的營收狀況十分良好。雖然獅門影業在賺錢方面上的能力不容置疑,但在好萊塢工業體系中依然處於弱勢地位。也許正是這種地位,讓獅門影業在製作、發行A級製作時更加地「激進」,趁機大撈一筆的嫌疑很重。而事實上,獅門也的確做到了。
《暮光之城》系列與《飢餓遊戲》系列不同於可以部部獨立的007電影,三部曲/四部曲之間的關聯很大,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敘事結構類似的《指環王》三部曲全球票房分別為8.71億美元、9.26億美元、11.19億美元,《飢餓遊戲》前兩部的票房分別為6.86億美元、8.64億美元,假設《飢餓遊戲3》沒有被拆分為上下兩部,那最終的票房落點可能在10億美元左右。當然,沒有假設,《嘲笑鳥(上)》的全球票房是7.52億美元,《嘲笑鳥(下)》首周末全球票房2.5億美元,預計總票房將在7億美元以上,上下兩部票房之和在14億美元以上,獅門至少多收了4億美刀。
同樣有點靠吃《指環王》老本的《霍比特人》三部曲全球票房分別為10.17億美元、9.6億美元和9.55億美元,雖然付出了口碑與票房雙重下滑的代價,但多收的9億美元票房夠製作、發行公司樂呵一年了。
策劃/老飛宅 撰文、製作/斯泰芬
>>查看全文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