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風光無兩的礦山經濟,不僅對礦山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如自然景觀被破壞、環境遭到嚴重汙染等,而且嚴重影響了以礦產為主導產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而今,資源接續已成為礦山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礦山的生態恢復也成為了我國當前所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是全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擁有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基地。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座千年礦山——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是如何將礦業遺蹟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礦山公園的建設變身為一座「文化礦山」的。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位於湖北省黃石市,是亞洲最大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並唯一保留下來的、中國第一家機械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也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生平視察過的唯一的一座鐵礦山。
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三國孫權在此「築爐煉兵器」;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辦洋務、興鋼鐵,在此建成中國第一家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成為漢陽鐵廠的原料基地。
然而,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礦產資源的枯竭,大冶鐵礦產礦量日益減少。為了實現大冶鐵礦的可持續發展,並展示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相關部門決定充分利用其獨特的自然地質條件,在整合世界第一高陡邊坡、亞洲第一硬巖復墾林的基礎上,興建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通過生態恢復的景觀設計手法來恢復礦山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它充分展示了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礦業文化,為人們提供一個集旅遊、科學活動考察和研究於一體的場所,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主題。
礦山公園整體規劃分為「 一園兩區」,即「大冶鐵礦主園區」和「銅綠山古礦業遺址景區」。其中,大冶鐵礦主園區的核心景區為復墾生態林區,包括百草石鍋景區、悠境探尋景區、幽居營宿景區、楓之谷上景區、絕頂覽山景區、復墾榮光景區等。
作為一個有上千年開採歷史的礦山,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場地中,有大量遺留的工業建築物、構築物、工業設施,如廠房、油罐、鐵路、避雷針等,還有世界第一高陡邊坡、亞洲第一硬巖復墾林。
礦山修復中,對礦山廢棄建築、構築物進行了再創造,使人們從大量的工業廠房、原有煤氣罐和避雷針、廢棄油罐等工業景觀痕跡中,解讀礦山歷史,也使它們成為了公園中別具一格的小品。
大冶鐵礦經過上千年的開採,形成了一個落差達444 m的世界第一高陡邊坡,它是亞洲第一大天坑,也是世界礦業史上的一個奇蹟,屬於國家重要遺產。它如實反映了當時大冶礦山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是工業文明的價值見證,是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
為了體現對這一歷史痕跡的充分尊重,公園中設置了多個觀景點來觀賞礦坑。如楓之谷上景區的觀景平臺、絕頂覽山景區的觀景樓和其他景區中的一些觀景平臺等,為從不同角度欣賞礦坑提供了場所。
復墾林原是大冶鐵礦廢石場,但經過大冶鐵礦工人16年的努力,形成了今天這塊亞洲最大的硬巖土地復墾基地。這塊復墾林是礦區經人工開鑿後又生態恢復的景觀,反映了礦區工人的毅力和堅韌的精神,展現出其獨特的礦區精神。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以自然恢復的方式拯救自然,
讓我們見證了現代版的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