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副主任醫師張濤來到張家口市第二醫院,掛職副院長。張濤的具體任務是搭建小兒骨科隊伍,而更重要的,是解決當地骨科疾病患兒看病難的問題,賦予病兒行走的力量。
記者見到張濤時,他剛出完門診,正例行查房,來自沽源縣的女孩王安(化名)安靜地躺在病床上。13歲的小王安病情牽動著張濤的心。她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由於此前忍痛不治,如今已到手術地步。
這種病如果在早期治療,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治療不及時,患者很可能落下終身殘疾。好在隨著北京專家的到來,小王安可以在張家口進行手術,節省了大筆開支。
2015年,京張醫療合作拉開大幕,北京天壇醫院、積水潭醫院、同仁醫院等多家知名醫院對口支援張家口,骨科知名的積水潭醫院與張家口市第二醫院建立合作關係。
「因為早期治療就能解決問題,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大城市已經越來越少見了,但是在咱們這邊病人還是比較多。」自去年11月到任後,張濤已開始在當地開展新生兒髖關節疾病治療,半年多後,大部分新生兒病情已經好轉。
京張醫療合作的背景是兩地攜手舉辦2022年冬奧會。而兩地的醫療合作緩解了當地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依託京張醫療合作,張家口每年可減少進京治病患者10萬人次,當地人在家門口就可以看上北京專家。作為一線醫務工作者,張濤更有切身體會。「以前在北京時,經常在後半夜看到張家口患者因為骨折等外傷到北京看急診。現在,張家口患者基本上不用去北京了,到當地醫院就可以解決。」
疫情後複診的第一天,張濤的診室門外便擠滿了人,「一天最多看80個號,雖然限號,但是為了照顧一些外地來的患者,或者來複查的病人,我都給他們加號。」如此一來,上午半天的門診經常拖到下午1點後才能結束。
目前,張濤正在籌建當地的小兒骨科團隊,未來更多疑難雜症將可以在張家口治療,「帶小兒骨科團隊做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為患者賦予行走的力量,我很有成就感。」他說。
記者:李如意
編導: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