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初如何銜接才能有效避免焦慮。
初中階段的學習不同於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多、學業內容深,對學習的自主性、計劃性和系統性都提出較高要求。我記得,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升入初中之後說過這樣一句話,「初中一個月做的卷子比小學六年的還要多!」這充分說明初中階段的學習在量上的劇增;不僅如此,相對於小學階段直觀、零散且主要通過記憶就能完成的學習任務而言,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學生理解知識的程度和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很多學習任務都不能簡單通過背誦來解決,必須充分調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完成。所以,要想避免初中入學階段的銜接焦慮,必須及早調整畢業班學生的學習習慣,從接受指令被動型學習轉向有計劃性的主動學習,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轉向知識的鑑賞者。我們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培養他們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制定長期與短期的學習計劃,幫助他們把計劃付諸於實踐,讓學習發生在孩子的心靈深處,讓探究和好奇永不消失。
第二,在小初的銜接階段,家長能做什麼?又該做什麼?
作為家長,要在物質層面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又要在心理層面幫助這些正在經歷過渡階段且處在易於產生心理波動時期的孩子們紓解壓力,調節心態。此外,在這個階段,家長還要和老師們一起在學習方法上對孩子們進行引導。若將初中的學習任務比作難關,那麼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攻克難關的利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現在開始找到合理科學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將學習過程化,做好學前的預習計劃、學中的主動參與、學後的反思回顧,主動讓學習發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學習跟思考相結合,積累知識與培養思維同時進行。
第三,注重閱讀習慣的養成。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成長所需的必要輸入;沒有日積矽步的閱讀積累,孩子們的知識面和思考力都難以獲得提升。隨著國家新一輪高考改革推行,「得語文者得天下」已經成為共識,而在語文學科中,一定是「得閱讀者得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絕非朝夕之功,必須從小養成。劉校長建言家長們放下手機,以身作則,陪孩子一起多讀書、多積累,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這真是金玉良言,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和實踐。
最後,也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初中學校的選擇。
中考分流的壓力之下,父母竭盡所能為孩子選一所好初中已然是家長們的共識。怎樣的初中算好初中呢?通過題海戰術,不斷刷新升學率,把學生培養成「考霸學神」 的學校,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彰顯個體價值的學校?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有一點值得在此分享。劉校長在談到青島大學實驗中學2018年秋季學期啟動的STEAM課程班時說到:「這個班的同學不會特別準備中考,但一定會贏得中考。」這充分彰顯了他對這個課程班的情懷,也充分體現他對於青島大學實驗中學的厚積薄發,從默默無聞到華麗轉身的信心。如他所言,青島大學實驗中學擁有市南區乃至青島市最一流的硬體設施,不斷優化卓越教學團隊和日益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假以時日,必會成為一所「不以追求升學率為目的,卻以升學率為亮點」的一所代表先進教學理念的優秀中學。回到選擇的問題上來,作為家長,都會為孩子們「計深遠」,那麼就選擇一所跟自己教育理念一致的初中,家校攜手共進,保有一份孩子多彩未來的期許。
另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與其不安焦慮選擇困難,不如相約同行,實地考察一番。找幾個目標中學,逐個考察,對比分析,選一所最適合孩子的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