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個不焦慮的年,我有幾點小建議

2021-03-03 心理嚴選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記得:不要太委屈自己,不要太委屈你的伴侶,也不要委屈你的父母和孩子。也許會發現:所謂舒服的關係,就是我們能夠在這裡面,以自己為中心而活著。

作者 | 武志紅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作為心理諮詢師,每年臨到春節,我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

 

新年又到了,大家很容易陷入到各種各樣的焦慮之中,有什麼可以緩解的方法嗎?

 

在我看來,比起提建議,其實最重要的是先要去了解一下:

 

為什麼一到這時候,大家都會感到焦慮不安?

 

我們都知道,中國式春節有一個很濃重的特色——

 

高密度的人際關係。

 

意思就是,在這個特別重要的節日,我們要和家人親戚、朋友同學,甚至一些無關的人打交道。

 

拿我自己舉例子。

 

我是在河北農村長大的,以前在我們老家過年時,無論關係好壞,都要和每一個兄弟聚餐喝酒;白天還要去每一家親戚串門,並且以示尊重,一天通常只能去一家。

 

像這種高密度的交往,就會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各種難以應對的事情:

 

在上學的,被問成績;

工作了的,被問工資;

沒結婚的,被催婚;

結了婚的,被催生;

有孩子的,被催生二胎……

 

類似這種接連不斷的盤問,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本來是能好好放鬆的春節假期,因為這種高密度的人際關係,反而成為了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

 

相信在生活裡,我們都有過這樣一種感受:

 

高密度地和別人打交道,很容易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因為這種高密度的人際關係,通常有以下3個特點。

 

① 人和人之間,邊界模糊,甚至不存在邊界,黏稠甚至是共生式。


常見的有:

 

過年時,不太熟的人也會隨便到家裡串門;

還在睡覺,親戚擅自開房門「參觀」房間;

以朋友的名義,讓你幫忙找工作或者借錢;

……

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模糊的邊界,其實意味著這種關係是共生式的——

 

不分你我,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② 要尊重彼此的面子。

 

這可以說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在春節期間,很多人回到家鄉,可能都會遇到這些情況:

 

親戚想要我們幫忙做些事,例如借錢、借用人脈等,我們可能會覺得很難拒絕對方;

 

原本想著多陪伴家人,但經常有同學朋友聚會,礙於面子只能應邀;

 

酒桌上,多的是以「不喝就不給我面子」為由勸酒的人,似乎不接受就是不給足對方面子;

……

 

因為在我們社會,通常會要求我們要講人情,要顧及別人面子。

 

但要知道,所謂面子,就是一種脆弱的自尊。

 

愛講面子的人,通常只有一張臉、一張面子,但裡子其實是一個破碎的自我。

和這樣的人打交道,通常需要戰戰兢兢地,時常擔心會不會傷害到對方的面子。

 

③ 總有人認為自己有資格去指揮、命令別人怎麼做。


比如催婚這件事。

 

過年在家,有些人和我根本就不熟,但他們經常一見到我,就會跟我說:

 

我認為你現在必須得結婚生孩子了。

 

他們覺得自己貌似有資格去跨越邊界,直接向我提這種要求。

 

而有些年輕人面對長輩的催婚,雖然已經一再強調有自己的規劃,而且現在時代不同了,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但很多時候,這樣的溝通完全不起作用,甚至還會引起衝突。

 

因為,這些愛提建議的人,總是會偏執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我讓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你怎麼這麼不識好歹?

 

非常常見的有:

 

找工作都這麼難了,就不要那麼挑了;

你這樣的為人處世,太不尊重別人了;

你已經結婚幾年了,是時候該生娃了;

教娃得你聽我的,你這樣教根本不行;

……

拜託,要不要結婚生孩子,家裡孩子成績如何,工作怎麼樣,都是別人自己的事啊!

所以說,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在春節期間壓力大,極其的不開心?

 

因為,模糊的邊界,脆弱的面子,再加上窒息的偏執,這些都的的確確讓人在關係裡,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意思是說,當我們交往的時候,要得到對方的允許,而不是想來就來。並且在交往過程中,可以非常清晰地分清楚「我是我,你是你」。而不是我的事就是你的事,想讓別人做什麼,別人就得做。即親密的關係可以多交往,疏遠的關係可以少交往,不喜歡的關係可以不交往。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過年期間,無論遠近或者關係好壞,每一家親戚都要串門,每一次同學聚會都得礙於面子去應約。比如春節期間,有些親戚一開口就會問:年齡這麼大了,怎麼還不嫁人?或者他們會跟我們炫耀:我兒子/女兒一個月工資有多少多少……反之,好的關係,是能少製造焦慮,甚至還能容納焦慮。比如面對親戚的催婚,有些開明的父母會幫孩子講話,尊重孩子的選擇;或者面對別人詢問孩子的工資,父母也會幫忙搪塞過去……關於春節,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種習俗,怎麼可能做到清爽呢?的確,在我們的印象裡,春節通常都是高密度交往這種狀態,看起來似乎真的很難有轉變。比如,現在過春節,不再要像以前那樣,每次去親戚家,都要停留上一整天。像我們河北老家,親戚基本都是一天就集中串完好幾家。在現代社會,其實親戚宗族之間的聯結,並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過去,由於社會支持體系不是很完善,親戚宗族非常重要,因為需要得到彼此的幫忙和支持。所以,過往春節那些高密度的、讓人不太舒服的人際交往,實質上有一個巨大的功能:增強宗族關係,以及和親戚之間的聯結,讓彼此變得更加團結有力量,去應對殘酷的社會競爭。但是在現代社會,法律體系、經濟體系和網際網路體系越來越完善,所以血緣關係這方面的聯結,也就變得越來越薄弱了。而同時,個體的選擇反而變得更重要了,我們個人可以越來越尊重自己的意願而活。因此,我們不妨順應這個趨勢,以自己以及自己周圍那些重要的個體為中心,去做選擇。比如,春節回到家,可以多和重要的關係待在一起,例如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多和兄弟姐妹聚一聚;那些普通的關係,或者自己覺得不重要的關係,可以減少一些。而就在去年的春節,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基本都需要隔離在家,人和人之間真的減少了很多往來。但據我了解,很多人都認為,2020年這個隔離的春節,因為沒有那麼多交往了,真的跟以前很不一樣。這個現象,其實就是我所說的:低密度春節,即低密度社交。我的多數來訪者也講到,因為隔離在家,春節減少了大部分的應酬,難得的放鬆了下來。另外,我一些工作繁忙的朋友也感慨,從沒試過長時間和家人待一起,以前會覺得很難以忍受,現在覺得這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並且,近期也在倡導就地過春節,少交往,少家庭聚集。所以我猜,今年的春節,仍然會是低密度社交這種模式。連續兩年都體驗這種低密度的春節,我想這也許會構成一些影響:人際關係如此高密度的節日,換成低密度的社交,原來是這麼的好。不要太委屈自己,不要太委屈你的伴侶,也不要委屈你的父母和孩子。所謂舒服的關係,就是我們能夠在這裡面,以自己為中心而活著。

*作者: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得到熱門專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點個「在看」,收穫

相關焦點

  • 自學遊泳:給你幾點建議
    如果你不想請教練,也不想上遊泳課,想自學遊泳,別洩氣,這幾點建議將幫助你掌握如何通過自學學好一種泳姿或提升泳技的技巧。
  • 當代人的困惑:月薪多少,你才能不焦慮?
    今日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一個月到底掙多少錢,你才能不焦慮?看到這個問題,說實話,我年輕的時候,我並不是那麼焦慮於自己的月薪水平。當然,也就導致了後來結婚後對薪資的各種焦慮。 比如今天看到新聞,某某城市求職平均薪資有多少了。某某城市某某行業薪資水平秒殺其他行業。諸如此類。
  • 開工人的焦慮,交給我來治癒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在《英文詩兩首》裡這樣說:「夜晚有一種贈與和拒絕、半舍半留的神秘習慣,有黑暗半球的歡樂。夜晚就是那樣,我對你說。」可見夜晚啊,更像是專屬於成年人「尋歡作樂」的時間。畢竟,只有小孩才會留戀白天,而我們留戀的是夜晚。
  • 4個實用的禱告步驟,幫助你不再焦慮
    近來,全球動蕩不安,無論是颶風、地震、洪水等天災,或是恐攻、槍擊、武力衝突、政治對立等人禍事件頻傳,引發我們對日常生活中不確定事情發生的焦慮情緒。在以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為題的文章中,麥克斯敘述美國人過著壓力和爭議性問題喧嚷不斷的生活,他們多麼期待一覺醒來,這些困擾的問題都不在了。他寫道,這種感受是「慢性焦慮」的症狀。「它讓人感到恐懼害怕、焦躁不安、仿佛冷風不停地咆哮。且即使當風暴已經減弱,卻有一種下一波風暴正緊接而來的感覺。
  • 一社交,就焦慮:緩解社交焦慮,你可以這樣做
    當眾說話會局促不安,發了朋友圈沒人點讚會尷尬,「看到十個人以上的場合就不去了」,「群聊裡有紅包,第一個點進去拿的絕對不會是我」,「虛擬的世界裡無盡風騷,見面慫成狗」……童話故事《綠野仙蹤》裡有一隻膽小的獅子。獅子說:「不論何時,我遇到一個人,就非常害怕……如果象、老虎和熊想和我挑戰,那我就逃走了——我就是這樣的一個膽小鬼。」
  • 基佬 | 77年的L先生約了個97年的小鮮肉
    下午是我一天中最寂寞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國內的朋友都睡了,沒什麼人陪我蛋逼聊天。不過今天下午L先生給我打了個視頻來,他的半夜三點。
  • 關於在外就餐,醫生提出幾點建議
    每周定期去新發地市場買羊肉6月13號得知新發地出現了疫情一家人當天便關閉了店鋪開始居家隔離、做核酸檢測小兒子小張最早被確診緊隨著,其他家庭成員紛紛中招6月21號一家五口接連被送到地壇醫院據小張回憶6月10日他在新發地牛羊肉大廳購物不超過5分鐘且全程佩戴了口罩
  • 反容貌焦慮:我長得很普通,為什麼不能自信?
    從小我媽對我的外表要求就很高,這樣常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差。比如她會說:你看你的嘴形不太好看,要是男孩長這樣還不要緊,但是女孩這樣就不行了。我:其實你的容貌焦慮也不是你的父母灌輸的,而是社會塑造的結果。父母之愛子女,必為其計深遠,他們知道女性容貌的社會期望值在那裡,知道大眾審美一向對男性寬容而對女性嚴苛。
  • 美國槍擊案嚇壞法國小哥哥:在中國7年,從未感覺不安全過
    他表示這是自己這輩子第一次感到自己不安全。  而他在中國生活了7年,從來沒有感覺不安全過,「不管你在外面幾點,不管在那個地方,什麼時候都感覺很安全。」  經歷過這次槍擊案,他才發現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就像健康一樣。「只有你不安全的時候你才知道,安全有多舒服。」
  • 這該死的容貌焦慮:「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難看的女孩兒?」
    她不苗條,但她從未「拒絕」過自己的身體;她不符合普世價值審美,但這並不妨礙她的感染力,這都來源於她的自信,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如果想找個漂亮的女演員,一抓一大把,但想個醜的有特點有自信會搞笑的女人,就我一個。我不美,但僅此一個,絕版了。」
  • 我不想找工作,我想過完年吃土
    可今年小編聽到身邊人叨叨最多的不是旅遊計劃,而是關於找工作的焦慮。 在上市公司做中層管理的老同學說:「大城市壓力太大,想年後回老家發展,能陪在父母身邊,也能更好的施展才華。可馬上要發年終獎了,等過完年再找工作吧」。明年畢業的表弟說:「最近一直在看各個公司的招聘信息,想過年放鬆放鬆,年後再去招聘會」。
  • 2017,因為有你,我沒有白過!
    2017,終於不用再體會一個人從全世界路過的滋味,我等到了你這一年,不算白過白天上學,晚上補習周六書法,周日鋼琴小小的身體,每天背著重重的書包即使感冒也很少請假 「媽媽,北方的雪好美啊」在南方長大的你,對我說
  • 東四學區系列活動:幸福的煩惱——家有畢業生,如何應對小初銜接的焦慮
    首先,小初如何銜接才能有效避免焦慮。初中階段的學習不同於小學階段,學習科目多、學業內容深,對學習的自主性、計劃性和系統性都提出較高要求。我記得,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升入初中之後說過這樣一句話,「初中一個月做的卷子比小學六年的還要多!」
  • 一名711便利店「顧客」:無論幾點下班,終於有盞燈為我而亮
    每天下午17::30開始,地鐵出來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一小部分流入到了店鋪,店長還在與店員交待著今天下午的重點工作,老顧客們已經推開了門。「歡迎光臨!」沒有猶豫和怠慢的服務待客,對於店員們來說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
  • 開年上班別焦慮,飛鏢遊戲High起來
    後備箱是父母滿滿登登的愛,路途上滿載的卻是開年復工的焦慮……200塊的準時復工紅包未必能撫平我們作為打工人對新一年996或者007福報的膩煩;與老闆的新年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未必會讓許久不曾睡個好覺的我們熱血沸騰。新年上工的第一天,我們需要一些頗具新意的小情趣提振精神!
  • 水湄物語:長假之後第一天上班,你焦慮了麼?
    你有沒有摸著假期裡長出來的肥肉,想著堆積如山的工作,焦慮地又刷了幾集連續劇啊?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也間歇性地陷入焦慮情緒,原因我簡直可以列出三萬八千條。工作就不用說了,創業的人啊,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問題,而且沒有一個問題有現成的答案。我跟別人描述過這種場景,就像一個人在密林中探險,每一步都驚心膽顫,有蛇,有瘴氣,有沼澤,有毒蟲,又餓,又累。關鍵的關鍵是,已經離出發點太遠了,根本無法後退,只能不停地往前走。
  • 「靚女,宜家幾點鐘啊?」
    於是我下意識地就掏出相機去拍他們(照片右側邊緣是我的手臂)老人在看自己手上的表而我在看著著我拍的這張照片就在我覺得挺滿意的時候我扭頭看了一下他​發現他用拐杖碰了碰我的腳我看著他…他也看著我…我慢慢地走近他他戳了戳我的手機,問「靚女,宜家幾點啊?」「9點54啊,阿叔」「啊?個我只表宜家幾點啊?」
  • 打工人急救指南:如何應對節後焦慮
    一轉眼春節假期就這麼結束了,打工人甚至可以接受自己今年六十九,也不願意相信今年已經大年初九。感覺眼睛一睜一閉,假期就過去了,一想到要上班就覺得渾身不安,焦慮值瞬間飆升,縈繞在心頭的只有一個念頭——不!想!上!班!這就是打工人的節後焦慮。成年人最恐懼最焦慮的時間段,就是周日晚上,尤其是節假日剛結束。
  • 我有強迫症,判我10年
    貴州六盤水市9名青年,因連續8次持兇器在當地與他人械鬥被捕,在二審裁定宣判中被判9年8個月。被告李某竟當庭提出:我有強迫症,判我10年法官:下次吧APP右上角不能有紅點?點開,必須讓它消失洗手好像沒洗乾淨?再洗一遍,反覆洗我剛是鎖門了吧?
  • 專訪 | 孔雁、李嘉龍:談到生孩子,我們也有各自的焦慮!
    孔雁:我覺得不會,可能只是我們沒有看到,是我們以為只有小部分的人在關心環保,其實不是,我覺得我們國內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因為他們會落實到少訂外賣,少用塑膠袋的具體行動上,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戲也是拋出來這個話題,這是我們真正在生活中關心的事情,並不只是社會新聞上,微信新聞裡瞟一眼就完事那種。我們戲劇也會談到,我覺得肯定還是有很多人,很大一部分人都在關注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