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魚
在家鄉盤錦這塊沃土上,最讓我有濃厚興趣的是藏匿在水田裡的泥鰍魚。
八十年代初期,父母為供我們讀書,幾乎拼盡了全力。有一天,父親從地裡回來,疲憊的臉上有了喜悅的光澤,肩上扛著鐵鍬,右手拎著一個玻璃絲袋子,裡面裝著不少泥鰍魚,「這是從哪裡來的?」我驚奇地跑過來問父親,「不知道是誰把廢棄的魚簍扔在水線上,我編織好了下到地裡,還真不錯,坐回來這些泥鰍魚」。
父親把泥鰍魚一股腦地倒在了大盆子裡,對我說:「丫頭,後大倉有幾家養貂戶,你拿著去問問他們買不買。」「爸爸,如果賣了這些泥鰍魚,我就不用拖欠學費了?」「那當然,咱每天都來坐泥鰍魚,讓我丫頭拿去賣。」於是,我拎著半袋泥鰍魚,找到一個很要好的同學,陪著我去找買泥鰍魚的主顧。
在後大倉靠近大壩的小院落,我找到了一家養貂大戶,他們以每斤四角錢的價格收購了我拎來的半袋子泥鰍魚,這三元二角錢的收入,緩解了我上學的燃眉之急。接下來的日子裡,父親更是起早貪黑,把坐來的泥鰍魚攢起來讓我送到後村子去賣,賺來了微薄的零花錢,也填補著貧困的時光,陪伴一家人走出了艱難的歲月。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大地,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更崇尚純綠色原生態的物種,在稻田地裡隱匿的泥鰍魚、黃鱔、河蟹、蝦米之類的司空見慣的東西,都被端上了餐桌,成為美味佳餚。
泥鰍魚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底層,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能力極強。可以放到潮溼,陰涼的地方,即使不放水也能存活幾天。有些善於捕捉商機的人,把眼光落在了泥鰍魚身上,利用泥鰍魚賺錢。於是,他們在鄉下各村屯設點兒,明碼標價大量收購泥鰍魚,十裡八村兒的人聞風而動,利用各種捕魚網具,背起魚簍,沒黑白地在稻田地裡轉悠,有經驗的捕魚高手一天下來可以弄到幾十斤泥鰍魚。
在水稻結束分櫱期,也是一年中長勢最茂盛的時候,泥鰍魚也慢慢地多了起來,偶爾碰到坐魚的人,差不多都會收穫滿滿。丈夫是捕魚高手,每天早早地起來,穿上溼漉漉的水靴,拿好手電筒,帶著用韭菜花攪拌著稻糠做成的餌料,去村子前面的稻田地裡,把縫製好的魚簍,一字排開的下到水田裡。下魚簍,也是要有技術和經驗的,得會看水層,如果地裡的水過於清澈,或是覆蓋雜草多的地塊很陰冷,是很少有泥鰍魚光顧的,唯有稻田地裡的水渾濁不清,水層底下有一定的透光性,才適合較多的泥鰍魚繁殖和生長。
每當丈夫將一桶桶活蹦亂跳的泥鰍魚拎回家的時候,我會滿心歡喜地接過來,替他擦去額頭上的汗珠,學著父親當年的樣子,把它們一一地分揀出來,挑幾條特別大的泥鰍清洗乾淨,把蔥姜蒜和各種調料準備停當,放到大鐵鍋裡燉著吃,就是不錯的下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