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因為老師的推薦而著手這個主題的研究時,我們多多少少有些摸不著頭腦。
檢索中,我們首先驚異於小食品經營管理之極端複雜——以上海市的早期條例為例,小食品的生產、批發、零售等各環節,從食品經營範圍到庫房面積,再到本階段改革為各個城市所一致重視的「房屋性質」問題,種種規定不一而足,牽扯到工商、環保、房產、城管等多部門的聯合管轄。本次調研所重點交涉的市場監督部門,也是新近順應了機構改革的要求分攤了食藥監部門的監管職責的。對於小生意人來說,來自不同部門要求的這一道道門檻,並不好過。要減輕經營者的負擔,適度調整門檻,給攀登者一個搭把手的機會,這成了政府必然的職責。以放寬房屋性質要求、轉而嚴守食安底線為特色的「備案制度」由此誕生。
當我們把我們的主題放在城市轉型和歷史沿革的更大坐標系之中時,我們獲得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小餐飲只是眾多的「小」中的一環,小商鋪、小服裝店……等等等等,都是這場改革的見證者。對它們的監管和服務,既有「備案制度」這樣的大框架做後盾,同時也需要細化到每個個體的專門辦法。上海嘉定區的「網格化管理」經驗告訴我們,在這個轉型升級的時代,傳統「一刀切」的按區縣、按一二三產業劃分的管理方式早已不適用,各街鎮必須親力親為,把網格劃得越細越好。
其次,小餐飲等行業作為大城市中的落後業態的現實、以流動人口為重要部分的小餐飲業者群體的生計和居民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讓規則的不斷細化勢在必行。在九十年代「全民經商」熱潮下大量「商業化」的住宅用房,如今成為了城市中心區治理的眼中釘;我們看到了護國寺小吃那樣在大公司的推動下把一帶美食整合於一家的光鮮,也聽說了在「封牆堵洞」整治成效的背後,仍然有相當數量的經營者不得不「打遊擊戰」偷偷經營的現實;胡同外點著網絡外賣的青年們,受益於整治後小餐飲的衛生和規範,而生活已然被摺疊在胡同內的老人們,似乎還在懷念兩年前還在街口紅火經營的某家包子鋪。
當我們談到一個進步的新時代時,我們往往宏觀著眼於數據的攀升、技術的飛躍。然而這次實踐告訴我們,新時代,也應該是一個「小時代」,一個在分裂的社會需求中仍然能夠滿足絕大多數人幸福的時代。我們願意固執地堅守這個幻想。
由此,我們覺得有必要貼出其中一位隊員在西城實地訪談當天的感想;我們把它改了一下,作為我們實踐的最後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