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蔣付軍來到海南務工。最初時,他騎著單車走街串巷賣冰棍。幾個月後,他的商品換成了酸奶,依然騎著單車,為客戶送奶。
一次送奶的過程中,蔣付軍認識了退休旅居海南的何奶奶。蔣付軍每次送奶,何奶奶總會給他遞上一杯水,有時知道他沒吃早餐,何奶奶還會送來幾包餅乾。
憑著努力,20多年後,蔣付軍有了自己的事業。他常常想,自己能夠做什麼,去回饋幫助過自己的人?「也許不是回饋某個人,而是這個社會。」想來想去,直到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的成立,讓蔣付軍覺得,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全身心投入、回饋社會的平臺。
環保站成立的頭一年裡,站裡的成員以年輕志願者為主。不久之後,許多日常在白沙門鍛鍊身體的老年人加入進來。在頗具時代感的「環保教育站」牌子之下,這裡仿佛成了「老人之家」。
「一開始朋友們不理解,為啥來這收拾垃圾?」退休多年的何九成,曾經開過社區門診。有一天朋友遇見了他,看到他正在分揀塑料垃圾,焦急地問:「老何怎麼了?生活困難了嗎?」
何九成哭笑不得:「在這發揮餘熱,為環保盡一份力。」何九成喜歡帶著孫子在白沙門公園遊玩,他希望這一片翠綠的草地,不受塑料垃圾的侵蝕,永遠翠綠下去。
眼看著環保站裡的老年志願者越來越多,蔣付軍想到了何奶奶,找到了她。20多年後再次見到蔣付軍,已經90多歲的何奶奶抱著他痛哭。
何奶奶剛剛失去了親人,兩個保姆照顧著,身體依然不好。她把自己鎖在家裡,無事可做,更加走不出悲傷。蔣付軍很唏噓,邀請她加入環保站,「不方便過來,可以在家裡收集一些廢舊物品,我上門來取。」何奶奶同意了,時不時為環保站積攢一些舊衣廢瓶。兩年多過去,她早已走出悲傷,不需要保姆,身體也在好轉。
如今的白沙門環保教育站,已帶動了數百位老年志願者參與環保,晚年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志願者們也以自己的方式,幫助著這座環保站。
得知環保站沒有倉庫,志願者馮花、陳澤錦夫婦掏出十多萬元,為環保站搭建一座木製倉庫。志願者王金花奶奶花了1萬多元,為環保站搭建了露天大棚。志願者沈麗芳提供了一臺冰箱,經營縫紉店的志願者賀二保,一下子買回來5臺縫紉機,為趙月英等人製作環保袋提供保障。
美蘭區政府為環保站擴建場地,免除水電費用。一家愛心企業更是每天提供80份免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