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副總統兼總理、杜拜酋長阿勒馬克圖姆(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接種中國國藥集團開發的疫苗(圖源:阿勒馬克圖姆的推特)】
政治上有四個挑戰,一個就是美國現在開始全方位打壓中國,稱為「全政府對華政策」(a whole-of-government strategy on China)。這就是不留空隙,讓中國沒辦法做工作。美國對我們打壓最大的還是政治方面,因為美國畢竟是現在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絕大部分方面的實力還是強於中國。第二個就是中印關係現在有點問題。主要是因為印度想蠶食中國西部的領土,挑起事端。目前他們還沒有得逞,因為中國西部戰區能力很強,印度那些小動作都給我們擋回去了。第三個就是美國很多鐵桿盟友,像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還有很多東歐國家,看到中美博弈之後就明確選邊站,也對中國搞很多小動作。第四個,第三世界國家的精英大部分還是受歐美影響的。所以,在看到中美關係變差以後,他們也在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上做一些小動作,這個對中國也很不利,是中國外交現在遇到的麻煩。當然,中國政府做出了很多政策調整,在經濟上又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思路,叫「雙循環」。我們現在內循環、外循環都抓,只是現在以內循環為主,跟以前全力以赴參加國際大循環有所區別。雖然改變很大,但這應該是根據現在的世界經濟現實做出的一個及時而必要的調整。在政治方向,現在重點可能還是要穩定中美關係,因為中美關係可謂重中之重。現在因為我們剛進行調整,得等一段時間再進行效果的評價。【2020年國慶黃金周假期,在北京購買紀念品的遊客。圖片來源:YAN CONG/BLOOMBERG NEWS】觀察者網:您剛才說了一系列的挑戰,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其實現在我們面臨的諸多挑戰中,一個主要矛盾其實還是中美關係?金燦榮:是的。我剛才講了這是重中之重,是個「龍頭」,如果抓住了就能抓住後面的一系列問題。觀察者網:除了挑戰,您覺得在「十四五」期間,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中有哪些積極的因素呢?金燦榮:我記得五中全會有個判斷,就是「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也說明了中央現在面對著複雜的內外形勢,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中央經常提醒我們要有戰略定力,現在看來我們中央本身就是個榜樣。現在很多網民很焦慮,個別網民甚至說我們外面四面楚歌什麼的,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從最近中央的表態來講,中央很有定力,仍然判斷我們有重要的戰略機遇。我後來看了一個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香港《星島日報》的記者提問:「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五中全會提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大判斷的依據是什麼?」然後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解釋說,我們要辯證地認識機遇和挑戰的關係,並且善於化危為機。接著,他舉了新冠疫情的例子,說今年新冠疫情帶來了巨大衝擊,但是危中有機,克服了危就是機。表面看,最近我們外部形勢有點嚴峻,但長期看問題應該不是很大。中國外交的四大塊:大國外交、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國際組織外交其實總體還不錯。現在只是我們大國外交的美國方向出問題了,但是中俄關係還是不錯的,中歐關係也是可控的。周邊外交中也就是印度這一個方向出了問題,其他都還好。發展中國家外交裡面有一些小矛盾,但是大的基調還是不錯的,我國在周邊國際組織的影響力總體也是穩步上升的。這就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不迴避問題,知道外面問題很多,但是從全局和長期看,這些矛盾還可控。關鍵還是國內,國內問題處理好,對外就能比較主動。觀察者網:剛才您提到了中國在「十三五」期間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一帶一路」的切實實施。您覺得「十四五」期間「一帶一路」會有什麼樣的新局面呢?金燦榮:我的理解是,「十四五」跟以前的「十三五」相比更強調內循環,就是要搞好家裡的事。不過有些情況跟外部是有聯繫的,比如說這一次「十四五」就特別強調以創新引領發展,所以很可能是要把美國對我們「卡脖子」的技術都進行突破。晶片、工業設計軟體,精密儀器都得到解決。另外就是要把國內市場搞大、搞活躍。我們過去進入國際大循環在一定階段是可以的,因為那時我們國內的資本不足,市場也很小,就業壓力大,那麼用外資把中國的勞動力用起來,然後打入國際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了穩定的收入,也學到一些技術,但也是有代價的,就是全國人民補貼出口,於是有了大量的出口退稅。所以看上去中國的貿易量很大,但實際上福利給了外國消費者,中間商也賺了差價。從大戰略上講,當時做得也沒錯,因為我們需要海外市場,而且要解決就業,但是長期肯定不行。長期的補貼是不可持續的,而且也不公正。所以正好借著現在這個疫情我們就改了。觀察者網:最後我想請您談一談臺灣問題。這次公報當中大家很關心的一個點,就是對臺方向的表述會不會有變化。我們發現這次強調了推動祖國統一,那麼您覺得在新的五年當中,我們的對臺工作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以及面臨什麼樣的新形勢呢?金燦榮:我認為隨著內循環搞好,以及綜合國力加強,對臺統一的客觀條件應該會更好。但主觀上會不會下決心,還是由時勢決定。未來五年我們跟美國的力量差距會縮小,總量上去,質量上去,綜合國力就能上去。其中,軍事肯定會有一個挺大的變化。這次特別強調國防與經濟發展同步,而且提了「備戰」這個詞。所以除了綜合國力和軍事現代化會提升以外,戰鬥意識、戰鬥能力也會進步。應該講,未來五年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客觀能力肯定會提升的,但主觀上會不會下決心,取決於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看臺灣和美國動作是不是切到我們底線了。如果碰觸了底線,我們必須反制。所以,從大陸角度來講,我們要做好各方面的防範和準備。我們不想主動攤牌,但如果攤牌我們也不怕。只要我們做好了準備,一旦發生攤牌的情況,我們能夠有勝利的把握。 (採訪/戴蘇越,整理/徐俊、戴蘇越;來源:崑崙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註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後左下角「閱讀原文」】【崑崙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諮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崑崙策網】微信公眾號
【思想火炬】公眾號 【紅色文化網】公眾號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公眾號【宏國智庫】公眾號
【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