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電視最近都被同一枚男紙霸屏
他是《偽裝者》裡的雙面間諜明臺
他是《琅琊榜》裡才冠絕倫的梅長蘇
他是《大好時光》裡的上海男人袁浩
他就是用生命轉型的:胡歌
胡歌的霸屏程度有網友調侃說「長達141集的長篇傳奇巨製《偽裝者琅琊榜大好時光》終於收官」。本周在東方衛視收官的《大好時光》裡,袁浩和茅小春這對歡喜冤家終於牽手成功了!
一般在電視劇裡如果有一男一女從第一次見面就互相看不順眼,以後每次見面都像見了仇家似的,可能大部分觀眾都能預測到他們的感情路線了。為何原本的「冤家」卻成了彼此眼中的意中人呢?或許有人說是編劇為了增加劇情的波折性而增添了誇張部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也有這樣的「冤家」。難道真有「不是冤家不聚頭」的說法,還是另有原因呢?
批評也是一種關注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分成四個組,在四種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第一組為表揚組,每次工作後予以表揚和鼓勵;第二組為受訓組,每次工作後嚴加訓斥;第三組為被忽視組,不予評價只讓其靜聽其它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不予任何評價。結果工作成績是前三組均優於控制組,受表揚組和受訓斥組明顯優於忽視組,而受表揚組的成績不斷上升。
雖然這個實驗研究的是對工作結果的及時反饋會對工作的起到促進作用,但從這個實驗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關注的需要,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親子教育中,常常有些孩子搗蛋調皮得讓父母頭疼,不管如何打罵都不起作用,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有時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在「冤家」的互動模式裡,雖然大部分都是批評或針鋒相對,但也相當於給予更多的關注。
關注是一種能量上的投入,不管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投入能量的越多,這個人或者這件事在你心裡的位置就越牢靠。
反差:原來在我心中你最美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分4組,每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被評價者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對數十人進行實驗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這一現象被稱為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冤家」之間的砰然心動往往在於突然發現原來對方也有優點,不似之前你對他的印象,或者是對方突然有一天也對你送上關心的話語,不似之前的冷言譏諷,這會讓你在心理上產生很大的反差。這種先貶後褒的反差更容易讓你對對方產生好感,而當你撇開成見帶有好感去重新認識一個人時,就會發掘他更多的優點。
爭吵是彼此了解與適應的磨合
在情侶或夫妻之間,爭吵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各不相同,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爭吵是伴侶之間相互了解,彼此適應的磨合方式。美國婚姻專家約翰·戈特曼曾做過一項調查,旨在研究那些能夠在結婚三十年之後還對配偶抱有熱情的夫妻,到底有什麼經營良方。結果發現,他們的最明顯的共同點居然是:敢於吵架(所謂的敢於吵架,是指願意表達自己出的意見、不滿,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相對於情侶來說,「冤家」們似乎提前進入了這種磨合期。一般作為普通朋友,大家聊天的內容不外乎興趣愛好、每日趣聞等,而「冤家」們則已經開始了對對方的人品、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的挑剔與批評,而隨著這種爭吵,彼此雙方了解的越深入,越有可能磨合出一種相對和諧的相處方式,並擦出愛的火花。
回歸到袁浩和茅小春:
1.在"冤家"的互動模式裡,雖然大部分都是批評或針鋒相對,但也相當於給予更多的關注。
2.關注是一種能量上的投入,不管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投入能量的越多,這個人/這件事在你心裡的位置就越牢靠。
3.這種先貶後褒的反差更容易讓你對對方產生好感,而當你撇開成見帶有好感去重新認識一個人時,會更多的發現他/她的好。
4.而隨著這種爭吵,彼此雙方了解的越深入,越有可能磨合出一種相對和諧的相處方式,並擦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