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雲南省富源縣十八連山林場的景觀池內,有市民發現形似桃花的不明水生物出現在水中。
後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相關專家檢測鑑定,確認該物種為瀕臨絕跡的索氏桃花水母。這些水母形態猶如桃花,直徑大約在一到兩釐米,全身通透,仿佛一片片桃花散落水中,上下漂浮,十分優美,總數量約為360隻。
據了解,桃花水母是世界一類瀕危的古老腔腸動物,至少有6億年的生存歷史,它的珍貴度可媲美大熊貓,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它生活在淡水中,江河湖泊甚至人工池塘都可成為它的棲息場所。它對生存的水質要求極高,十分挑剔,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且極為潔淨。目前,當地相關部門已啟動相關保護工作,採取不打擾、不影響的保護措施,確保水源無汙染,極度減少人為的幹預,確保索氏桃花水母的生存環境。桃花水母(學名Craspedacusta)是一屬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是一種瀕臨絕跡、古老而珍稀的腔腸動物。雖然全世界已報導的桃花水母接近20種,但國內外學者公認的只有索氏桃花水母、伊勢桃花水母和中華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細觀
目前,我國有關桃花水母(即桃花魚)的最早記載是明萬曆卅七年(1609年)的《歸州志》,後在清朝《嘉定州舊志》、《古今圖書集成》、《忠州直隸州志》等中均有記載。
而我國對桃花水母的科學研究始於20世紀初。1939年2月,武漢大學教授高尚蔭、公立華在四川嘉定大渡河邊一水池中發現了幾個直徑約為18毫米的桃花水母,經研究發表,定名為「中華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周身長有纖細的觸角
中華桃花水母為中國特有物種,過去認為只分布於四川盆地、三峽庫區。近年來,在湖北秭歸、重慶北碚,以及貴州鎮遠等地均有發現。2016年,當我們整理桃花水母的分布數據時,發現其分布地域已經擴大到24個省136個地級市323個縣。
我國重慶市璧山縣青山湖,是桃花水母的主要分布地之一
在我國雲南澄江的帽天山,發現了6種遠古櫛水母化石,距今約有5.2億年。通過地史資料,結合現代桃花水母的分布,學界做出一個推論,桃花水母起源於我國,歷經地質運動的滄桑巨變,才逐步由陸封的海產水母演變成今天的淡水水母。
▍圖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江河雜誌
▍綜合編輯:掌上姐13108741116(微信同號)